苏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业 全市金融机构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加大金融管理与服务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6000亿元和1270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00亿元和1930亿元。其中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5200亿元和11800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03亿元和1660亿元。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4600亿元,中长期贷款6800亿元。 证券交易市场总体较冷。年末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60家。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17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1400亿元,比上年减少23%。全年股票、权证、基金成交金额14600亿元,比上年减少18%。 保险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全市新增保险机构7家,年末保险机构共63家。全年保费收入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财产险收入88亿元,增长23%;人身险收入117亿元,增长11%。 房地产业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成效逐步显现,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住房供应结构得到优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22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1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0.1%;商品房施工面积82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0%;竣工面积126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5%。商品房销售面积1160万平方米,下降2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940万平方米,下降20.5%。 旅游业 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通过整合城乡旅游资源,丰富旅游项目类型,完善旅游综合功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7%;接待境外游客29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入境游客中,外国游客212万人次,增长13%;港澳台同胞84万人次,增长8%。旅游外汇收入14.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景区接待游客101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 年末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50家,其中四星级及以上饭店73家。年末5A级景区点3家(包括5个景点),4A级景区点26家。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圆满举办中国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在全国50个大中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调查中,苏州首次名列榜首。 创新转型 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金融创新成效显着。苏州产权交易中心和市信用再担保公司挂牌开业。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8家,年末拥有境内外上市公司70家,累计募集资金572亿元。发行企业债券89亿元。全市股权创业投资快速发展,形成“政府引导、多元资本、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发展模式。全市累计备案创投企业88家,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过500亿元。全市新设22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达到72家,年末贷款余额281亿元。全社会新增融资规模超过3500亿元。 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和“二次创业”。积极探索建立苏州自由贸易功能园区,重点推动建立海峡两岸贸易特区。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成功晋升国家级开发区。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0个。 全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倒逼机制,以产业培育为核心,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深入实施创新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人才支撑和品牌提升六大服务业发展战略。省、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达到60个,新增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466家,累计达到738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6%。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发展质态不断提升,民营资本开始投向新兴产业。全市新登记私营企业3.7万家,年末实有20.86万家;新登记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33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7510亿元。新登记个体工商户8.6万户,年末实有38.46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62亿元,年末累计注册资本220亿元。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4916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1%,实现工业总产值8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9.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14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1.8%。 开放型经济 受国际经济复杂环境影响,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增速有所回落。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3000亿美元,其中出口167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9.1%。外贸方式加快转变。全市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3.7%,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积极推动花桥国际商务区、吴中生物医药研发与测试中心创建服务贸易集聚区,加快形成服务贸易出口增长带。 利用外资规模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29.3亿美元,增长25.9%,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32.9%,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33.5亿美元。新增外资地区总部及功能性总部机构45个。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41家落户苏州。服务外包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3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离岸接包执行额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7.9%。 “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125个,中方境外投资额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和48%。民营企业境外投资5.24亿美元,占境外投资的74.8%。全年新签对外劳务承包合同额9.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6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和33.5%。 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加强产业投资引导,狠抓重大投资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注重民生项目投入,投资在高平台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2亿元,增长24.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8亿元,比上年下降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600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7.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全社会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850亿元,增长11%;三资企业投资1010亿元,增长24.3%。 增量投资结构趋于优化。全市新兴产业投资861亿元,比上年增长53.6%,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5.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28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8.1%。公共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卫生、社会福利业等民生改善类投资增幅保持在30%以上。重大投资项目有力推进。5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和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完成投资8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 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78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6%,竣工面积460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全市新增固定资产3750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