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1-08 苏州市统计局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努力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0亿元。京沪高速铁路苏州段及配套场站建成投运。苏州火车站北广场按期完工。高铁快速路建成通车。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展良好。轨道交通1号线进入空载试运行阶段,2号线建设进展顺利。干将路综合整治基本完成。苏州港新增2个万吨级码头泊位。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运110千伏及以上线路806公里。新增人防设施75万平方米。

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一核四城”的发展目标,坚持规划先行。在抓好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规划、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规划、南环片区危旧房解危重建改造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沿独墅湖地区、虎丘周边地区概念规划、城市设计的国际招标和设计工作。有序推进滨湖新城、高铁新城和中环快速路的规划编制工作。市区新增绿地505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93平方米,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9%。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增林地、绿地面积6547公顷。

公用事业

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市区新辟公交线路12条,新增国III排放标准公交车700辆,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52辆。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车辆达到3663辆,营运线路265条,线路总长达到5935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市区年末营运出租汽车4003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速推进。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31条。

公用事业投入加大,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市区新建、改建30座公共卫生间,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7座,完成88座公共卫生间大修整新,全面开展217座垃圾收集亭优化提升。全市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25座,新敷设污水管网885.9公里,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含扩建)9.75万吨。

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6.5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3万吨,人工煤气供气总量6500万立方米,家庭燃气普及率100%。全社会用电量1131.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工业用电946.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77.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2%。

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生态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2.5。地表水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6%,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太湖流域23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95.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2%,太湖、阳澄湖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为78%和72%,其他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1%。空气质量改善,市区空气优良以上天数达到334天。生态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全市新增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累计达55个;新增6个国家级生态村,累计达10个;新增19个省级生态村,累计达501个。

节能减排有效推进。全市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53个,关闭化工企业125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完成214家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循环经济试点企业70家。

科技事业

全市继续加大自主创新推进力度。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5%。财政科技投入53.2亿元,比上年增长45.5%。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发放“科贷通”专项贷款21.7亿元。全市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811个,累计达7664个。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30家,累计1347家。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69家,累计785家。全市77%的本土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市建成了一批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年末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达到50个,其中国家级服务平台17个。科技载体加快推进。中科院纳米所二期、中科院医工所二期、苏州国科数据中心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国家首个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100025件和67017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9.5%和45.3%,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

人才建设

全市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全年引进大专以上各类人才12.6万人,引进留学回国人员1165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近160万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超过6000人,高层次人才突破9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6万人。新增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0人,累计50人,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新增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67人,累计205人;新增入选市“姑苏计划”人才94人,累计229人。

教育事业

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646所,在校学生101.55万人,毕业生24.4万人,教职工总数7.7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6.63万人。在苏高等院校20所,二级学院3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18.87万人,毕业生5.52万人;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4.29万人,毕业生1.25万人。深化入学制度改革,热点高中学校指标生分配比例持续提高,择校比例持续下降,超过70%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学率达99%,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99.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27年。加大教育惠民力度,市区义务教育阶段20多万学生凭教育E卡通免费乘坐公交车。

文化事业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34个。苏州美术馆新馆、苏州文化馆新馆、苏州名人馆落成启用。着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镇(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分别超过90%和9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新增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年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文艺作品精彩纷呈。滑稽戏《顾家姆妈》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和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名。评弹《雷雨》、舞剧《桃花坞》入选2010-2011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苏州木渎春秋城址项目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发展。有线数字电视高清、双向升级有序实施。我市成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市。精心策划开展第六届苏州阅读节。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3万场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2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