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卫生事业 全市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医药卫生惠民实事工程,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81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3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12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2%和4.9%。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全市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259万人,参合率达99.87%,年人均筹资标准达500元。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市区和5个县级市以及21个乡镇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镇复审,新增2个省级卫生镇和20个省级卫生村。全市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体育事业 全面深入实施体育现代化,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竞技体育成果丰硕。苏州籍运动员以备战入选为重点,在世界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4人5项次获得世界冠军,全市世界冠军增至19人。苏州运动员已有5人获得伦敦奥运会参赛资格。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新建市级全民健身工程(点)174个。体育彩票销售稳步增加,实现总销量达31.8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 社会文明建设 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1人荣获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称号,已有4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5个单位、村镇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苏州市、张家港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全市户籍人口出生5.71万人,出生率为8.9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4‰。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42.3万人,比上年增加4.64万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245.2万人,比上年增加2.72万人。 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就业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全市新增就业17.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25万个。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2.72%。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7%。全年免费培训城乡劳动力38.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2.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5.8万人。 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45万人、434万人、318万人、321万人和279万人,城镇职工五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社会保障基金征缴率均保持在99%以上。全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9.7%,农村老年居民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率达到99.9%。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基本养老金57.3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5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前实现并轨。全年社会救助支出达17.8亿元,帮扶困难群众17.1万人次。 人民生活 完善收入增长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拓宽富民途径,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5000亿元,比年初增加4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40元,比上年增长16.3%。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70元,比上年增长13.2%。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工资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市区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4.1%、28.7%和11.5%。 市区居民家庭月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组表: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全市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4549间(套)、经济适用住房2381套、限价商品住房12393套,新增廉租住房501套。市区完成123万平方米老住宅小区、14万平方米零星居民楼综合整治任务,解危修缮危旧住房235万平方米。实施城区居民家庭“改厕”工程7942户,改造城中村(无地队)22个。完成3.28万户天然气置换工程。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52万人,职工使用住房公积金116亿元。全市新建、改建城乡农贸市场89家,重要民生商品价格采集系统上线运行,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初步建成。 市场物价 受输入性通胀和结构性通胀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5.1%,八大类消费价格“七升一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及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升14.6%、1.6%、4.0%、2.8%、2.9%、0.6%和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8%。 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 过去的一年,苏州在推进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发展创新型经济,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由于经济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矛盾也比较突出。主要是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转型升级任务繁重,社会事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城乡居民收入仍需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市要继续按照两个“率先”要求,突出加快转型、稳住外贸、广惠民生、协调发展等重点,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提升、城乡一体、人才强市、民生优先、可持续发展战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 注:本公报2011年数据为预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