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国内贸易 2010年,全区继续大力实施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城市社区“双进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城区商圈为核心,集镇商业、村居网点为支撑的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终端100个,建设改造社区连锁经营网点40个,创建社区示范超市4个、放心粮油示范销售店11个。全区131个“家电下乡”备案销售网点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92万台,实现销售额6884万元,兑付补贴资金432万元,补贴兑付率达100%;27家“汽摩下乡”备案销售网点累计售出汽摩产品7183台,实现销售额6685万元,兑付补贴668万元。嘉陵风情步行街如期开街,雄风百货、新世纪百货等25家现代商贸流通企业正式开业,缙云商圈初具规模。随着各项消费政策的落实推进和各大商圈建设的不断完善,全区消费逐步提档升级,消费品市场实现了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70.64亿元,增长24.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18亿元,增长22.4%。 八、对外经济 2010年,“两江新区”建设拉开序幕,我区开放型经济工作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美国通用电气(GE)、台湾GSK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深圳东南集团、雷科电气等一批知名企业项目相继被引进,新到位资金和项目呈现大幅增长。全年全区新引进招商项目51个,协议引资482.3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8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970万美元,增长53.7%;利用内资104.36亿元,增长92.5%。 2010年末,外贸进出口企业达到198家,比上年增加29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数)220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7%。其中出口总额20698万美元,增长28.7%。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类占81%,医药化工占6.3%,光学电子占9.7%,农产品占1%。 九、财政与金融 2010年,全区完成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2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57亿元,增长18.0%。实现区级税收9.0亿元,增长62.4%,其中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3大主体税种合计完成3.77亿元,增长29.4%。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8.06亿元,比上年增长42.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6.52亿元,增长20.3%。 2010年末,10家在碚银行营业网点达到101个,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5.82亿元,比年初增加58.69亿元,增长23.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0.73亿元,增长23.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26.67亿元,比年初增加42.95亿元,增长23.4%,其中公司贷款155.60亿元,增长17.7%。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2010年,全区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加大企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投入。全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四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一个;一家企业被评为重庆市创新型十强高新技术企业;九家企业被确定为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全区32所科研机构共实施国家级科研项目124项,市级项目75项。专利申请量1349件,比上年增长99.6%,其中发明专利612件,增长143.8%,实用新型专利670件,增长110.0%;获得专利授权552件,比上年增长108.3%,其中发明专利81件,增长92.9%,实用新型专利383件,增长150.3%。 2010年全区两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共招收本、专科学生9937人,招收研究生3585人。本、专科在校学生3.95万人,比上年下降2.1%;在校研究生1.03万人,增长10.2%。两所普通中专学校招生1891人,在校学生5006人;22所普通中学招生1.11万人,在校学生3.46万人;60所小学招生0.40万人,在校学生2.5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为100%,高考本科上线率为64.4%。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2010年,全区继续大力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工程,文化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北碚剪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碚民间特色舞“双竹连宵”获中国第八届民间艺术节银奖,实现“山花奖”零突破;广播实现“村村响”、电视实现“户户通”。全区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4.53万户,1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通社率达96.2%。安装直播卫星接收器2000套,在全市率先实现广播电视信号100%全覆盖。年末全区拥有文化馆(站)13个,拥有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达89.5万册。 2010年,全区卫生事业取得新突破。区中医院挂牌成为首个跨省的“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全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2.5万份,建档率为71.8%。改扩建镇级卫生院12个,完成26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年末全区拥有卫生机构39个,其中医院16个,卫生院10个。卫生机构床位3114张,其中医院床位2786张,卫生院床位298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298人,比上年增长6.0%,其中执业医师1497人,增长31.0%。 2010年,全区举办区级运动会42场,参加运动员2万人;向各级输送体育人才和后备人才23人;等级运动员97人,比上年度增长90.2%;全区体育人口共计42.7万人。 年度取得市三运会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奖牌总数第二的优异成绩,荣获全市第四届残运会一等奖。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2010年,全区出生人口4034人,人口出生率为6.25‰,人口自然增长率-0.0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3.5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4万人。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92元,比上年增长11.1%。人均消费性支出13905元,增长9.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7%,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7.8%,衣着支出增长13.7%,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9.3%。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4.9%,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05元,比上年增长16.6%。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23元,增长11.8%,其中食品支出增长8.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6%,居住支出增长10.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4.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2010年末,全区从业人员达到35.45万人,比上年增加0.13万人。全年新增就业岗位9520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6810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47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9%。 2010年末,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74万人,全年征收失业保险基金2411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1164万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77万人,征收养老金51655万元,发放养老金100412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4.26万人,共征收生育保险基金443万元,发放生育保险基金264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42万人,征收工伤保险基金2554万元,发放工伤保险金2440万元。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人数58.4万人,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30.62万人,获得新农合补偿人次33.05万人次,补偿受益率10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