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1-04 锦州市统计局

希望工程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救助学生1462人,结对救助学生300人。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学校15所,全市共有希望小学48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锦州市民间文化节,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国内演出场次778场,国外演出场次185场,下乡演出141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流通外借27.1万册次,流通外借42.9万人次。市区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1座,县区拥有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8套,电视台自办节目6套,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8套。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5%。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2个;医疗床位1.1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3万人,其中,医生0.66万人,护师、护士0.42万人。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不断增强。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67人;妇幼卫生机构7个,床位10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7人。农村设有医疗点的村1665个,占总村数的比重达98.8%,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共计302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承办的2000年全国田径大赛暨奥运选拔赛和足协杯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市掀起了体育热、足球热。在省常规赛中有10个组别进入团体前三名,有3个组别获团体第一名,共获金牌32枚、银牌19枚,铜牌23枚。2000年5月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月”活动,将我市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新阶段,全市体育人口达110万人,占总人口的36%。学生体育达标率继续保持在98.1%、优秀率达23%。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公共事业成果显着。锦州港、锦朝、锦阜高速公路和秦沈铁路客运专线、城乡电网改造、电信和移动通信扩容、邮政枢纽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黑山、北宁、凌海市出路口和锦州至义县二级路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发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4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35.3%。煤气用气人口51.7万人,煤气用气率达到97%。全市共有公共汽车266辆,运营线路14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3.52标台,全市共有出租汽车3694辆。

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3个,已竣工项目72个,总投资额1.2亿元。限期治理的118家企业已有117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9.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7.1%,处理回用率63.4%,比上年增长了23.6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1.1%。城市环境噪声治理较好,除交通、功能区域夜间超标外,其他区域均无超标现象。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6.4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83.3万人,非农业人口10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比上年下降1.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4%,。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呈现降势。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5708元,比上年增长18.9%,人均消费性支出达4498元,增长12.5%。由于连续二年的严重旱灾,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95元,比上年减少99元,比1998年减少了28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8元,比上年下降5.5%。为确保农民生活稳定,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全年扶贫投入无偿物资942万元,贷款37万元,为农村特困户发放救济资金、物品折款2325万元。城乡居民住房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1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00年我市共有在岗职工31.5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万人;下岗职工13.8万人,比上年下降8%。职工年平均工资5380元(含离岗),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622元,增长10.4%。全市已建成再就业服务中心186个,2000年有3.1万名下岗职工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再就业,其中有2.2万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已全部建立,全年共有3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企业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0.5万人,2000年共发放失业保险费13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共计109所,收养0.3万人次,其中,收养儿童67人次。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快报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指标为公安局户籍情况,人口普查数据待普查结束后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