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锦州市统计局 世纪之交的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等诸多困难,使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确保了“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据初步测算,2000年我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5亿元,下降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2.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9%、36.2%、和3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75元,比上年增长4.1%。各行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一、农业 农业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粮豆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5%,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2.9万公顷,损失严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1.8亿元,下降2.9%;林业产值1.1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40.1亿元,增长1.4%;渔业产值8.9亿元,增长7.1%。 粮食大面积减产,受旱灾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83万吨,比上年减产42.2万吨,比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1998年减产104.1万吨。粮食作物中各品种种植面积有所调整,因灾部分作物出现毁种现象。豆类、薯类和稻谷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所提高,种植面积增幅分别达29.9%和112.9%和9.2%。小麦、玉米、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则大幅下降。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蔬菜、油料等农作物产量增加。200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5.7%,比上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油料作物和蔬菜所占比重分别为8.6%和14.6%,分别比上年增加3.4和2.2个百分点。全年蔬菜总产量295.1万吨,增长2.5%;油料作物产量5.6万吨,增长47.4%。 旱灾对我市水果产量也有一定影响,全年水果产量25.8万吨,仅比上年增长0.1%,其中,葡萄产量迅速增长,全市共种植葡萄3284万株,比上年增加1484万株,产量达12.1万吨,增长39.1%。苹果、梨产量下降,分别为4.2万吨和8.3万吨,下降28.8%和16.2%。 畜牧业、渔业、林业稳步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37.4万头,比上年增长0.5%;猪存栏179.2万头,比上年增长2.1%;羊存栏48.2万只,增长38.9%;家禽存栏3111万只,增长7.3%。畜牧产品产量不断增长,肉类总产量37万吨,比上年增长2.5%;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10.6%;奶类总产量1.74万吨,增长16.8%,其中,牛奶产量1.7万吨,增长21.4%。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千公顷,机动渔船达2063艘。全年水产品产量19.4万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62万吨,增长4.5%;海水产品产量17.8万吨,增长3.5%。全年林业投资额338万元,完成造林面积40.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8%。其中,飞播造林19.2千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1.3千公顷,退耕地造林面积2.3千公顷。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由于受灾农民对农业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下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6%;节水灌溉面积152.4千公顷,农用排灌动力29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村用电量达12.6亿千瓦小时,增长1.1倍;全年化肥施用量26.8万吨,下降19.5%;农用薄膜使用量1.57万吨,下降4.8%;农用柴油使用量2.48万吨,下降17.3%。 大灾之年,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减灾保收,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达1.8亿元,减免农业税1722万元,多方筹措资金3600万元,其中用于抗灾物资自救1750万元,灾民生活自救1850万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3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增长1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增长14.8%;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5.1亿元,增长3.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16.9亿元,增长19.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产值4.1亿元,增长9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5亿元,增长15.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2.1亿元,比上年下降8.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产值23.1亿元,比上年下降2.7%;重工业完成产值156.1亿元,增长24.9%。 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改善。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下降0.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4.7%;集体企业产销率97.2%;股份合作制企业产销率102.5%;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98.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98.6%。从轻重工业上看,轻工业产销率96.6%,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98.2%,下降0.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8户,完成利税总额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利润总额4.56亿元,比上年增加6.7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亿元,比上年减亏2.78亿元,亏损面34.1%,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上看,轻工业完成利税1.59亿元,增长23.3%;重工业完成利税16.2亿元,增长1.8倍。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利税总额0.66亿元,同比增加0.83亿元;集体经济利税总额0.68亿元,增加0.06亿元;股份合作制经济利税总额0.59亿元,增加0.22亿元;股份制经济利税总额11.7亿元,增加7.7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税总额3.95亿元,增加1.97亿元;其他经济利税总额0.16亿元,下降0.07亿元。 建筑业形势较好。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5亿元,增长23.2%;安装工程产值7.1亿元,下降12.3%。2000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2.9万平方米,增长3.2%,其中,优良工程竣工面积98.1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高幅增长。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固定资产开工项目368个,年末已投产项目30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4%。国债项目9个,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城、农电网改造投资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4亿元,增长24.1%;更新改造投资9.0亿元,增长1.9%;房地产开发投资9.4亿元,增长11.1%;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预计达到5.3亿元,增长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