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1-04 自贡市统计局

自贡市统计局

2002年3月28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府带领下,坚持邓小平理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抓项目、抓改革、抓党建、抓稳定为重点,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开拓进取,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工业城市的各项改革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收入又有增加,“五大”工程进展顺利,新的世纪开局良好。

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8.1%,较上年增幅上升0.7个百分点,比全国增幅高0.8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2.5%,较上年增幅回落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74.03亿元,增长10.2%,较上年增幅上升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6.51亿元,增长8.6%,增幅比上年低0.1个百分点。从生产角度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6%,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57.3%,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36.1%。第二产业拉动我市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分别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高4.1、1.7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年的21.2:45.3:33.5调整为20.5:45.1:34.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7、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稳定上扬。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3.2%。商品零售价格上升1.8%。食品类价格上涨3.7%,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1.5%,其中,肉类、禽类、鲜菜类价格反弹,粮食、鱼类、鲜果价格低位徘徊。工业消费品价格疲软,衣着类上升0.7%,家庭设备类下降2.7%,娱乐类下降5.9%,教育用书上涨30.6%。服务项目价格上升10.5%。我市工业企业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3.4%,原燃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0.5%。

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景气状况继续好转。2001年第四季度的企业宏观经济指数为97.40点,分别高出第一、第二、第三季度2.1、8.2、3.4个百分点,表明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信心明显增强。企业综合景气指数为93.72点。分别高出第一、第二、第三季度9.8、8.7、14.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进入景气状态,达到103.74,分别高出第一、第二、第三季度22.5、7.9、15.8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但还存在经济增长基础脆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个别大型企业亏损严重等矛盾和问题。

农业

全年农业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44亿元,比上年增长3.3%。

2001年,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除种植业外,林、牧、渔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据全面统计,全年粮食产量120.38万吨,比上年减少2.7%。全年油菜籽产量1.68万吨,减少13.8%;甘蔗产量3.01万吨,减少8.2%;黄红麻产量0.23万吨,减少24.1%;茶叶产量0.20万吨,增长3.9%;蔬菜产量82.86万吨,增长1.9%;水果产量4.51万吨,增长19.5%。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林业生产得到较好发展。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145公顷;成片造林8653公顷。

养殖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生猪生产保持稳定,草食牲畜和家禽快速发展,水产品稳定增长。全年猪牛羊肉产量18.64万吨,增长5.0%;禽、兔肉产量4.78万吨,增长15.5%;禽蛋产量2.82万吨,增长10.8%;水产品产量2.54万吨,增长6.7%。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0.85万亩,比上年增长2.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5.4万千瓦,增长3.1%;农村用电量23827万千瓦小时,增长7.2%。

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和餐饮业继续发展。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28.85亿元,增长16.1%;净利润2.63亿元,增长20.1%;税金总额2.84亿元,增长18.8%。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全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7.71亿元,居全省第七位,比上年增长21.4%,增速比上年快9.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四位。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20.47亿元,比上年增长6.5%;重工业完成产值6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7.3%。从行业和重点企业情况看,除轻工、纺织行业同比分别下降19.5%、5.3%外,均有较大增长。东锅、盐务、电业、晨光、机电、建材分别增长138.7%、51.2%、32.0%、30.6%、27.6%、22.9%,硬合、化工分别增长12.0%、11.3%;各区县工业快速发展,全面飘红,均为两位数增长。

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原盐149.71万吨、增长35.5%增长,烧碱13.91万吨、增长25.9%,纯碱40.24万吨、增长16.9%,化肥13万吨、增长19.1%,平板玻璃252.23万重量箱、增长49.3%,水泥121.43万吨、增长2.8%,布2867.38万米、下降3.6%,聚酯6.57万吨、下降17.9%,焊条5.95万吨、增长11.7%,发电量5.14亿千瓦时、增长2.8%。

经济效益继续好转。全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85.93亿元、增长20.9%,产销率为98.0%。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542万元,同比增长3.84倍。实现税利4.42亿元,同比增长16.3%。全市各区县全部实现盈利。全市亏损面为24.0%,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78.32,比上内年提高4.45点。总资产贡献率4.3%,下降0.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2.6%,下降3.0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0.97次,提高0.1次;成本费用利润率0.8%,与上年持平。

随着城乡电网改造推进,电力对工业的支撑力度加大,2001年本地区售电量218.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7%.电力工业总产值1.57亿元,增长31.1%.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省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46个,比上年减少9个。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488个。实现利税总额0.70亿元,增长94.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8.57平方米,增长31.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8.83万平方米,增长36.0%。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3亿元,比上年增加5.93亿元,增长21.0%。其中,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2.43亿元,比去年下降3.9%;非国有单位项目完成投资21.70亿元,增加5.95亿元,同比增长37.8%。在各类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10.6亿元,同比增长85.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六分之一扩大为三分之一,规模为川南之最,全省第三。基本建设投资8.43亿元,同比下降11.1%;更新改造投资5.19亿元,同比增长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