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1年全县保费总收入50994万元,比上年增长12.5%。12月末,全县保险业承保金额达1307753万元。全年保险理赔总额11146万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财产险理赔6683万元,增长20.3%;人身保险理赔4463万元,增长29.4%。 九、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437.26万平方米,增长19.3%;商品房竣工面积56.76万平方米,增长9.8%。商品房销售面积123.63万平方米,增长5.6%,其中商品住宅108.96万平方米,增长1.5%。 全年完成1821套、9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二期主体建设,启动三期工程。建成农民新村20个、巴渝新居3465户,改造农村危旧房5470户。 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7平方公里,城市骨架拓展到40平方公里。完成荣昌大道、东湖环湖路、北部新区三期支次干道等24公里市政道路建设。开工建设黄金大道,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配套功能不断完善。 城区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21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39毫克/立方米、0.036毫克/立方米和0.089毫克/立方米,酸雨频率为80.4%,比上年下降13.14个百分点。全县森林面积达到64.5万亩,森林覆盖率40%。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面积117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2.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0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2平方米。 十、教育卫生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92所,其中教师进修校1所,普通中学33所(含4所高完中),职业中学1所,小学154所,幼儿园202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初中招生8713人,在校25481人,毕业9255人;普通高中招生4163人,在校13135人,毕业3879人;小学招生9096人,在校48989人,毕业8713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232人,在校4953人,毕业1328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4048人,特殊学校在校生198人。全年全县中学的毛入学率为100%,小学的入学率为100%。初中的辍学率为1.7%,小学的辍学率为0.74%,分别比去年下降1.23、0.05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31个,其中,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血站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企业医院2个,私人医院2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2348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3369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78人,注册护士755人。乡镇卫生技术人员88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与就业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3.52万人,比上年增加3128人。其中农业人口45.24万人,非农业人口38.28万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42.84万人,女性人口40.68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户籍户数30.05万户。全年出生人口9779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出生率为11.7‰;死亡人口6081人,死亡率为7.36‰;自然增长率为4.4‰。全县常住人口66.69万人,比上年增加0.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48万人,增加1.36万人,城镇化率42.71%,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累计办理农转城63944户、191576人。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0251元,增长16.0%,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9295元,增长16.1%。总收入中,人均工薪收入11677元,增长14.5%;人均经营收入2593元,增长24.3%;人均财产性收入96元,增长57.4%;人均转移性收入5885元,增长22.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8.2%。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56元,增长23.7%。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351元,增长30.8%;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174元,增长11.6%;人均财产性收入230元,增长375.9%;人均转移性收入601元,增长47.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442元,增长44.4%;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增长61.2%、36.8%、和52.5%,交通通讯消费增长55.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6%。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5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31平方米。 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923人,城镇新增就业10585人,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34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32%。 十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7012人,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企业职工32506人,个体34506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14077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75126人,增长10.3%。参加失业保险25000人,实际缴费人数14251人,增长1.6%。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7253人,增长25.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5.6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08136人,增长3.6%。 共有收养单位101个,其中敬老院22个,五保家园79个,共有床位数3281张,供养五保老人2790人。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9人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403户40364人,比上年减少5559人,减12.1%。全年发放低保金6896万元,其中农村低保发放21432人次3230万元,城镇低保发放18932人次3666万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低保标准分别由260元/月提高到305元/月、1600元/年提高到1920元/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0.0%。 全县594496名农村居民参加了2011年度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2%,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总额8930万元,357611人次受益,受益率60.15%。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2012荣昌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包含500万元及以上城镇、农村投资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和跨区县投资项目; 5、民间投资指除国有、外商及港澳台以外的投资; 6、基础设施投资指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的投资;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城镇居民家庭成员得到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城镇居民家庭或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全面反映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结构变化的最主要指标; 8、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纯收入指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按住户常住人口人均当年的纯收入。它反映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反映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