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东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楼宇经济效益提升明显。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商务楼宇面积近250万平方米,税收亿元楼宇达到7幢,超千万楼宇达到45幢。全面完成“重点楼宇三年行动计划”,楼宇单位产出达到3.2元/天/平方米,税收超百万楼宇企业达到294家。在全市率先发布了《楼宇经济发展指数》。总部经济规模壮大,新增总部企业27家,累计142家,韵升集团等11家企业获得首批市级优势总部企业称号。成功承办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先行区战略联盟第一次会议。 “六大经济”主体地位基本确立。“六大经济”实现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0%。金融、会展发展位居全市前列,形成了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等三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金融业实现增加值78.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的34.7%。限额以上金融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0.8亿元,利润总额89.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0%和37.2%。会展水平日趋提升,展会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集聚了全市70%的会展企业,荣获了2010年度宁波市会展业发展综合奖唯一金奖,服博会和家居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械工业展等展会分别获得优秀展会项目金奖、银奖。圆满举办第五届宁波美食节,15万人次进驻世纪东方广场,美食节期间我区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近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8.5%。航运物流核心功能日益增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大通关和航运物流服务功能全面发挥,宁波航运交易所注册成立,船员及劳务交易市场加快建设。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速高出服务业5个百分点。专业服务业加快提升。全区人力资源机构达到60多家,占全市的近三成,其中杰艾作为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已设立29家分支机构。高端中介机构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金穗税务师事务所、中冠造价、工正监理、浙江之海律师事务所等高端业务量增幅超过50%。住宿餐饮品牌化发展,香格里拉大酒店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魅力酒店”;向阳渔港等3家企业获2010年度全国餐饮百强企业称号;“文鼎壹号”在香港、南京相继开业;俏江南等高端餐饮相继在国际金融中心集聚。 旅游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2%。接待入境旅游者4.9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825.9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 六、对外经济、合作交流 进出口总额进一步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出口总额4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进口总额17.3亿元,比上年下降0.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4%;机电产品出口额为2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0%。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出口额为47.2亿美元、1.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5%、18.5%。 对外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劳务合作额28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7%。新批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10家,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893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11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71.8%。 服务外包发展加快。全年完成服务外包业务额15.5亿元,居全市第二位。其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额7187.9万美元,居全市第一位。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10.6亿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执行额5359.3万美元。服务外包企业共59家,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 利用外资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3.2%;实际利用外资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0.6%。全年共引进2家世界500强分支机构。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外商投资环境优秀区域”。 内资引进平稳增长。全年共引进内资企业2154家,比上年增长14.3%;实收资本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引进第三产业企业2137家,比上年增长14.9%;实收资本5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七、科技、教育、人才 创新型城区建设成效明显。创新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再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积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举办科技人才周、中国专利周宁波周等活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9个。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达到23家。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16件,占专利总量的10.1%。发明专利授权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宁波韵升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单位;神化化学等企业的18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5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区已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9家。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宁波建工成功上市,轿辰集团完成股改并申请上会,企业上市梯队基本形成。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年末全区共有27所幼儿园,在园幼儿9394人,教职工1225人;小学21所,在校学生20804人,教职工1141人;中学7所,在校学生8056人,教职工728人。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加固工程,两校两中心、福明家园三期配套园和锦绣东城配套园等项目建成投用。深化共同发展学区管理模式,强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特色教育的中小衔接。全面实施电子学籍系统。一所学校获“全国中小学校百家优秀网站”荣誉,一名教师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决赛一等奖”。20项课题成果在省、市获奖。举办第三届中国?宁波?江东教育论坛。大力推进“德育品牌学校”建设,评选出4所德育品牌学校。2所学校成为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4所学校获得市第四届中小学德育成果奖,2所学校分别被授予“省红旗大队”和“省红旗中队”荣誉称号。7所学校成为市首批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1所学校成为省艺术特色学校。新增省级书法实验学校1所,市级书法实验学校1所,7名学生在省第二届“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中获奖。我区成为全省首个“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区”。 人才强区战略积极推进。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5950名,高层次人才205名(含柔性),其中院士5名、博士4名、硕士49名;具有正高职称资格5名、具有副高职称资格152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签约人数3204名。成功举办江东区现代服务业人才招聘大会。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出台了宁波市首个人才住房保障专项政策。 八、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省级街道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福明、百丈2个街道创建成为市级文化示范街道,明一等6个社区创建成为市级文化示范社区。图书馆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全市首个楼宇“一卡通”分馆,新建“一卡通”分馆10个、图书流动站5个。共开展“百场文化进社区”套餐服务和“百姓身边的图书馆”便民服务活动736场,参与群众达15万余人次。成立民星艺术团,积极组织开展“文艺八进”活动。在文化服务生活需求及满意度调查中,以85.9分继续列全市第一名。第八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100余场次,参与群众3万余人次。阿拉宁波摄影节开展了摄影作品展、摄影大赛、讲座、论坛等活动,吸引了5万左右人次参观。区第三届“书香江东”读书节共开展系列读书活动60场次。创作了群舞《痴绣》、独唱《小巷总理》、甬剧小戏《社区的早晨》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宁波文化广场、东外滩文化走廊被列入“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文化发展“1235”工程集聚区项目,和丰创意广场被列入重点文化项目。完成《江东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江东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以及辖区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电子地图。常青藤社区成立江东区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