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钢化玻璃 万平方米 71.54 51.66 中空玻璃 万平方米 60.16 24.79 生铁 万吨 237.75 9.02 粗钢 万吨 242.55 6.62 钢材 万吨 646.22 33.82 发动机 万千瓦 12416.02 -10.81 大型拖拉机 台 10860 91.77 中型拖拉机 台 61003 17.08 小型拖拉机 万台 8.75 -0.91 农作物收获机械 台 44326 10.36 汽车 万辆 41.99 -13.92 电动自行车 万辆 161.13 24.09 灯具及照明装置 万套 1.34 81.08 电子元件 亿只 4.69 18.43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78.15 3.39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66.4亿元,增长20.6%。1288个在建项目中已有650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投资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82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89个,当年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12.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4%。 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组织实施了节能量500吨以上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2个,总投资52.5亿元,项目累计年内可实现节能量93.3万吨标准煤。在抓技改的同时,加大钢铁、造纸、印染、焦炭、水泥等9大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淘汰38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4座,产能160万吨;立窑水泥4座,产能35万吨;焦炉3组,产能35万吨;落后印染能力2.4亿米,涉及到22家企业的30余条生产线,年内可减少能耗74.1万吨标准煤。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3976个投资施工项目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3797个,占总数的95.5%。按产业分类分,一产投资完成101.6亿元,增长19.1%;二产投资完成1068.5亿元,增长20.7%;三产投资完成1433.1亿元,增长25.1%。按区域分,城镇投资完成2090.5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完成512.7亿元,增长14.3%。 “九大投入”亮点显现。“九大投入”中,先进制造业完成投资801.2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8%,增长21.4%;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590.1亿元,增长10.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7%;现代农业完成投资79.9亿元,增长14.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1%;文化产业(核心层)完成投资309.8亿元,增长36.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9%;节能环保投资381.5亿元,增长25%,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7%;惠民工程完成投资812.8亿元,增长38.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1.2%;高新技术完成投资689.1亿元,增长58.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64.6%;滨海开发投资完成393.8亿元,增长26.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5.1%;镇域产业投资完成1801.6亿元,增长23.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9.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趋缓。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5.9亿元,增长10.4%,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2.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13.0亿元,增长15.6%。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46.6亿元,增长7.7%;商品房销售面积1242.1万平方米,下降10.6%。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520.1亿元,增长16.2%;全员劳动生产率18万元/人,增长18.9%。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4744.5万平方米,增长20.5%,占施工工程面积的81.5%。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基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9.2亿元。其中公路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港航、客货运场站、管道建设、城市公交等完成投资46.7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94.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17.8万辆,其中线路客车(含旅游)3425辆,载货汽车120153辆,出租车4601辆,其他机动车及拖拉机49395辆。海运船舶结构趋于大吨位、专业化,运力达到80.3万载重吨。2011年,全市道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2.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4.1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2.2亿吨,货物周转量695.7亿吨公里。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1145万吨,货物周转量92.8亿吨公里。潍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06.9万吨,是我省同类港口中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港口。航空运输完成旅客运送量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5万吨。青临铁路完成货运量110万吨。 邮政电信业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7亿元,同比增长23.0%。国内函件4381.2万件,增长7.8%;国内包裹19.4万件,增长0.4%;报纸10920万份,增长4.4%。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9.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827.2万户,增长17.4%,固定电话用户数(含小灵通)160万户,下降21.4%。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113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300G,固定电话普及率17.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73.7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38万户,比上年增加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123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88.0%。 六、国内贸易与现代物流业 国内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销售情况分,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贸易企业共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6.3%提高到50.0%。按城乡市场分,城镇零售额实现949.0亿元,增长19.9%,乡村零售额实现400.8亿元,增长11.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17.6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2.2亿元,增长14.9%。 流通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着。积极开展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全市240家连锁超市与60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实行对接,23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与12家大型超市、4家五星级酒店实现对接,5家大型连锁企业与1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年最低合同采购量17万吨,采购额28.1亿元。打造放心消费体系,推进“放心早餐”工程。新设“放心早餐”网点82个,积极建设“放心肉”追溯体系,10家屠宰企业,11家大中超市,2家肉品专卖店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实现了生猪来源可识别、产品流向可查证、质量责任可追溯。 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发展到24个,其中,鲁东物流中心进区项目72个,实际完成投资146亿元以上,是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实验基地之一。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2319家,其中,“AAA”级物流企业6家,列入国家物流税收政策试点企业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