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对外经贸与旅游 外贸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14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出口103.7亿美元,增长19.2%,成为全省出口过百亿的四个市之一;进口37.3亿美元,增长21.9%。按企业性质划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8.9亿美元,增长28.8%;集体、民营企业出口55.2亿美元,增长39.3%。按大类商品划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亿美元,增长30.4%;化工产品出口17亿美元,增长36.7%;纺织服装出口26.4亿美元,增长24.8%;农产品出口17.3亿美元,增长25.4%。2011年,寿光市、诸城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9个,合同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32.1%,实际到账外资7.2亿美元,增长0.02%。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1.6亿美元,增长27.5%。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631.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国际入境游客28.9万人次,增长30.3%;国内旅游人数3602.6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总收入315.2亿元,增长27.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2.1亿元,增长27.5%;国际旅游收入2.1亿美元,增长26.5%。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66.8亿元,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3.9亿元,增长25.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完成120.7亿元,增长2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7.5%。财政总支出完成358.3亿元,增长23.1%。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完成190.7亿元,增长35.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强农惠农等民生支出186.8亿元,比上年增加41.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52.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增长较快,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748.9亿元,比年初增加440.5亿元,增长13.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001.5亿元,比年初增加429.5亿元,增长16.7%。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97.8亿元,同比增盈30.4亿元。 证券市场较快发展。年末拥有上市公司33家,股票37只,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426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7家,境外上市公司16家。2011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融资24亿元。境内上市公司年末总市值945亿元。证券公司全年总交易额1392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期货公司全年代理期货交易量262万手,实现营业收入1329万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2011年,驻潍市级保险机构由上年的46家增加到52家;县市区保险机构(含营销服务部)由上年的225家增加到241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3.7%;各项赔给付23.6亿元,增长15.8%;承担社会经济风险11274.3亿元,增长2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赔付支出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人身险保费收入58.0亿元,比上年降低1.6%,赔给付8.0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九、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479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3项。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优秀科研成果390项,评审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95%以上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晨鸣集团的“速生杨高档铜版纸”等2项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整合科技资源,成果转化能力显着增强。全市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8项,争取无偿经费3.2亿元,项目、资金数均居全省首位。其中,潍柴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等2个项目获科技部重大专项扶持资金9700万元;盛瑞传动8AT和歌尔声学智能电声器件项目新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专项,争取资金740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49.7亿元,同比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93%,比年初提高1.12个百分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总数达到328家。高新区“63513”新兴高端产业工程被确定为全省示范工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50家,3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验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423家,其中省级96家。潍柴动力成为国家级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歌尔声学等6家企业创建了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全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2家。认定市级孵化器6家,经济区、高新区孵化器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潍坊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级3家。高新区生物园等6家单位参与国家综合性新药创制大平台建设,并设立了“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全市共申请专利8582件,授权专利4923件,增幅分别为31.6%和2.6%,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37件,授权308件,增幅分别为109.0%和52.5%;企业专利申请4642件,增幅64.8%;大专院校专利申请253件,增幅228.6%。开展第二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市共拥有市级以上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40个,试点园区2个,山东专利明星企业146家,拥有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质量技术监督和商标注册工作成效显着。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5个生产基地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家企业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251个山东名牌产品,3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全市19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7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13个服务项目获山东省服务名牌。全市拥有驰名商标69件,山东省着名商标318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安丘市成功创建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标准化示范市。食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组织开展了乳制品等5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和桶装饮用水等3类产品的专项抽查,共抽查产品2283批次。举办食品企业法人履责报告会83期,全市941家食品生产企业,3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了履责报告。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查处投诉违法案件640起,对44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了处理。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我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114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1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59名,均居全省前列。职业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实现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7.4万人,技工院校招生1.5万人。创业平台和引才载体建设不断完善,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评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