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2-23 潍坊市统计局

十、城市建设、安居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城市主干道标准拓宽改造北海路,6月底建成通车,11月底全线竣工;玉清街、文化路、清溪街、鸢飞路、玉清街虞河桥全部完工;卧龙街虞河桥主体完成;怡园路、永安路道路工程完成。鲁台会展中心工程主体和钢结构完成,会议中心外围护结构和展览中心屋面完成,管道安装完成65%。虞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突破。全市开工(含新开工、购买、长期租赁及货币补助)保障房项目30004套,综合开工率达到14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新增廉租房租赁补贴789户、廉租住房659套、经适房4281套、公租房9357套(间),签订棚改货币补偿协议和开工安置房14918户。

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有9个镇、94个村获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村庄建设示范村称号。建设农村连片住房16万户,改造危房1.6万户。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0万人,全市饮用自来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5.0%。柏油公路通村率达到99.6%。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7.93%,较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2011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环保工作围绕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三个目标,将工业COD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84万吨和13.3万吨以内,完成2011年污染减排年度计划。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10%,全市6条污染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六大空气污染片区基本解决空气异味问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危险废物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2394.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1%。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年末,驻潍高校共17所,在校学生17.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4所,在校学生17.5万人;普通高中47所,在校学生17.2万人;初中301所,在校学生31.1万人;小学1015所,在校学生54.6万人;幼儿园1829所,在园幼儿24.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改造学校1381所,改造校舍650万平方米。发放各类学校助学金1.51亿元,受助学生达到17.9万人次。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成绩名列全省第一。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以“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实践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全市卫生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95个,其中医院113个,床位41046张,共有专业卫生人员6056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221人。卫生机构全年门诊诊疗5174万人次,健康检查299万人次。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5万人,参合率99.99%,人均筹资提高到250元,基金总额达到15.6亿元,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6.9%和43.7%以上。公立医院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备受各级关注。国务院医改办及卫生部有关领导先后6次对我市试点给予肯定,我市先后5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半数以上镇街文化站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标准,85%的镇街和65%的社区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服务站点。新建农家书屋2012家,总量达到7678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全年达到10.7万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1181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共建成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80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着,全市9个基层文化品牌被评为省级“农村优秀文化品牌”,94个基层文化团队被评为省级“农村文化优秀团队”。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绩,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其中新发现2505处,复查159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创佳绩,又有5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名录,有10名非遗传承人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55项。组织开展首届“文化创新奖”评奖活动,评选出首届“文化创新奖”12项。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我市参加了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一等奖15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1个。年内全市完成审批成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65家。体育彩票销售7亿元。不断改善城乡体育健身条件,群众健身蓬勃开展。全年组织体育活动600余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累计完成各类规模健身工程634个,建设大型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处、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51个、户外全民建设基地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0处以及农村社区健身工程30处。搞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年完成1万余人监测任务。

十二、市场物价、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物价水平年内小幅上涨。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涨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10.0%、3.9%、0.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上涨1.4%、0.1%、0.1%、0.3%,居住类与上年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7.1%和8.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涨12.4%。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8.2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169.6元,增长9.8%。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8台,电冰箱109台,洗衣机92台,空调器99台,移动电话203部,家用电脑88台,家用汽车26辆。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9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8.9元,增长17.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81.6元,增长6.7%。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86台,移动电话188部,摩托车59辆,生活用汽车17辆。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2.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6.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