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2-22 潍坊市奎文区统计局

八、科学技术和品牌建设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区共取得主要科技成果15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6项,达到省内先进水平9项。全年共安排和承担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4项,其中市级以上项目6项,安排区科技计划项目38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项。全区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民营科研机构发展到45家。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全区以新材料、内燃机及配件制造、化工产品等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6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过亿元的4家。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26.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8.95%,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

品牌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全区累计获得中国名牌1个,山东名牌3个,山东服务名牌8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1个,潍坊市市长质量奖1个。标准化良好行为AAAA级企业2家,标准化良好行为AA级企业4家,计量合格确认企业8家。大力查处假冒伪劣产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取得许可证率、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率、10类产品生产企业建立质量档案率均达100%。

九、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全区完成重点项目征收面积100余万平方米,潍州路拓宽改造完成投资6000万元,主路面基本建成。投资1650万元,完成11条背街小巷改造,改造面积22万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改造旧小区3个,改造面积20万平方米,改造楼房260栋。受益群众达10余万人。完成玉泉街、庄樱路、车站二街等10条道路绿化,完成投资300万元。对行政街、圣疃巷等33条道路进行整治维修,完成投资600万元。

“四化”工程全面提升。投资4200万元,栽植乔灌木26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1%,树木成活率和保有率均达到95%以上,进一步提升了中心城区生态档次。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公厕10座,改造提升二、三类公厕22座。新购46部垃圾运输车,组建了95人的城乡一体化收集运输队伍,日清运垃圾能力达到60吨以上,使城郊3万户居民和1200家企业从中受益。

“城中村”改造扎实推进。全区规划的42个“城中村”已有39个村开始实施改造。2011年,草庙子村、梨园村、樱南村等9个村开工建设,开工面积10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2011年,全区环境保护总投资2.3亿元,其中废水治理设施投资6000万元,废气治理设施投资17000万元。工业废水处理率、燃料燃烧中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消烟除尘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2%,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4.6%。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十、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均衡。2011年,全区共有普通小学24所(不含分校),在校生25868人;普通中学10所,在校生971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95人。各类学校共拥有在职教职工2769人,其中专任教师2205人。有幼儿园84所,在园幼儿11401人,3至6周岁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在校生巩固率小学、初中均为100%。全区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22所,占中小学总数的79%。成功举办全区第四届体育教学技能大赛、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大赛,高质量承办了全国小学生、业余体校手球锦标赛。投资约1500万元进行校舍安全加固工程。

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积极开展“文化惠民”下乡进社区活动,全年开展文化讲座、文艺辅导、图书流动服务进社区活动230多场次,为群众提供了广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抓好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五大工程”建设。全年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90件,其中6件获省级奖励。全区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5家。

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0处,床位1367张,卫生技术人员2156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处,社区卫生服务站21处,进一步健全了城市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全区儿童计划免疫“七苗”接种率达95%以上。全区2011年无甲类传染病及死亡传染病病例发生,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103.85/10万,丙类传染病5种1550例,报告发病率437.41/10万。

体育健身事业迈出新步伐。2011年,组团参加潍坊市第十八届运动会暨潍坊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14个,获金牌39枚,银牌17枚,铜牌20枚,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获3个。成功承办潍坊市第十八届运动会手球项目和潍坊市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国际象棋项目比赛。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代表团”和“潍坊市第十八届运动会优秀赛区”荣誉称号。全年举办群众性健身活动122项次,参加人数达8.5万人。新建健身工程10处,总价值65万余元。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事业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11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8元,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170元,增长9.8%。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扩面取得新进展。全区新增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4841人,共有961家企业单位的36137名在职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收缴企业养老保险费22045万元。为7620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离退休费11417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始终保持100%。机关事业单位收缴养老保险金8360万元,收缴率达100%,为2177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711万元,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当年收缴保险费5070万元,为13146名达到领取年龄的参保居民发放养老金11255万元。失业保险当年收缴1915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324.9万元。就业再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全年组织参加市劳动人才交流市场58次,提供就业岗位10847个,办理求职登记2458人次,达成用工意向1500人次。全区共开发公益性岗位650个,市级以上充分就业和谐社区达到30家,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

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建立城市低保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城市低保金由上年的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30元,全年为3983户、8811人发放低保救助金2347万元。城市“三无”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00元和600元,孤儿分散和机构供养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为1500元和1800元。投入冬令春荒补助资金50万元,采购救济面粉60吨,救济困难家庭2400户。发放残疾抚恤金420万元,为全区9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金10万余元,实施“银龄安康工程”,为5768名老人进行了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