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奎文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22 潍坊市奎文区统计局

奎文区统计局

2012年1月

2011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全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GDP完成1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6亿元,下降9.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30.9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99.0亿元,增长11.8%。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16%、84%,分别拉动GDP增长1.7、8.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由上年的0.5:24.9:74.6调整为0.4:23.7:75.9,服务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011年末,非公有制经济注册户数达到18765户,增长22.4%;从业人员130256人,增长7.1%;纳税金额23.3亿元,增长26.0%。其中,私营经济注册户数5091户,从业人员70998人,注册资本23.0亿元;个体工商户13553户,从业人员23767人。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13.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国地两税占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非公有经济纳税额占税收比重达90.4%。

二、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201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31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774万元,畜牧业产值完成8970万元。粮食总产量1904吨,蔬菜总产量1176吨。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完成粮食直补22.9万元,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50万元。

林业工作取得成效。2011年,着力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全面开展好防护林工程造林项目、水系生态林带项目、林场建设、春季义务植树等国土绿化项目,完成植树50万株,新造林面积3600亩,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2%,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畜牧业发展良好。2011年,特种动物饲养量33.9万只,完成产值7768万元,占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达86.6%,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5.3%。全区肉蛋奶总产量2051吨,生猪出栏7426头、存栏2539头,家禽存栏3万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稳定。2011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80.7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8.5亿元,增长7.0%;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工业主导产品产量中,中型拖拉机4044台,增长109.9%;小型拖拉机44878台,增长19.4%;盐酸1.1万吨,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6亿元,增长7.3%;实现利税2.6亿元,下降37.9%;产品销售率达98.53%,提高0.13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区三级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0家,完成总产值53.1亿元,增长18.1%;实现利税4.4亿元,增长41.9%。建筑企业施工面积726万平方米,增长3.9%;竣工面积264万平方米,工程合格率达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2011年,全区开工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12个,完成投资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计划总投资过5000万元以上项目94个,实际完成投资113.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97.5%。

房地产市场受调控回落。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2.2亿元,增长11.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9.5%。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656.1万平方米,增长3.7%;房屋竣工面积129.5万平方米,下降9.1%;房屋销售面积178.9万平方米,下降10.0%;商品房销售额76.2亿元,增长2.6%。

五、国内外贸易

国内贸易持续繁荣。2011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6.2亿元(仅法人单位零售额,不含产业活动单位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6.5亿元,增长21.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9.7亿元,增长2.3%。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成效显着,目前全区共有家电以旧换新网点34个,家电下乡网点56个,家电以旧换新销售11.9万台,家电下乡销售9.1万台。

流通市场不断壮大。2011年,全区商业网点达到8936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业网点达18处,初步形成了泰华城商圈和新华路商圈。各类餐饮和休闲娱乐网点发展到1300个,从事与物流有关的企业108家,注册资金百万元以上的16家。以星河国际轻纺城为代表的各类商品市场发展到28处,市场总占地2100亩,其中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9处,年交易额达到175亿元。

对外贸易形势较好。2011年,全区进出口总额80209万美元,增长18.6%。其中出口总额58931万美元,增长16.5%;进口总额21278万美元,增长24.7%。完成企业境外投资5302万美元,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38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3022万美元,实际到帐外资718万美元。

六、交通运输、公路建设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据交通部门统计,2011年,全区共拥有客货营运车辆7363部,增长9%,其中出租车525部。全年共完成货运量985万吨,增长5.7%;客运量1133万人,增长4.7%。全区出租、长途客运和危险品车辆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全时跟踪监控,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公路建设工作量1476万元,公路通车里程88.5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5.3公里。公路养护质量不断提高,扩建、改造、修复城市道路面积7.9万平方米,里程碑、百米桩等沿线附属设施均完整、标准。综合好路率国道、省道均达到100%,县乡公路达到97.5%。

七、财政

财政收入增长稳健。2011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267812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0868万元,增长28.8%。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166354万元,增长30.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7.4%。从四大主体税种看,增值税完成11938万元,增长1.3%;营业税完成78008万元,增长33.0%;企业所得税完成11526万元,增长37.7%;个人所得税完成4791万元,增长37.1%。

税收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国地两税收入完成257546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国税收入完成75309万元,增长9.3%;地税收入完成182237万元,增长39.2%。在全部税收中,第二产业税收完成49136万元,下降9.1%;第三产业税收完成208395万元,增长42.9%,服务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80.9%。

民生支出重点倾斜。2011年,全区财政总支出126945万元,增长9.8%。其中地方财政支出105069万元,增长5.4%。地方财政支出中教育28942万元,增长26.9%;文化体育与传媒1973万元,增长14.9%;社会保障和就业7846万元,增长19.9%;医疗卫生5367万元,增长19.1%;城乡社区事务13413万元,下降42.8%。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