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西安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2-12 辽源市西安区统计局

辽源市西安区统计分局

(2008年4月1日)

2007年,西安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的大局,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把发展作为强区富民的第一要务,社会各项事业更加和谐与稳定,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

经辽源市统计局评估审核认定: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731万元,同比增长26.8%(按可比价格计算)。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16.5亿元的6.2%。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9991万元,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00339万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工业增加值实现86898万元,同比增长34.5%;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3401万元,同比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7.4:73.7:18.9调整为2007年的7.5:75:17.5。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二、农业

农业继续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85公顷,比上年减少2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311公顷,比上年增加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4.1万吨,同比增长2.3%。玉米播种面积3850公顷,玉米总产量3.85万吨,玉米每亩产量1000公斤;水稻播种面积291公顷,水稻产量1862吨,水稻每亩产量639公斤。

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67公顷,比上年减少33公顷,蔬菜总产量23521吨,同比下降17.8%。其中:大白菜产量8000吨,黄瓜产量565吨,萝卜产量190吨,茄子产量534吨,葱产量295吨,芹菜产量76吨。

今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5110万元,同比增长27.5%。其中:农业产值6945万元,同比增长7.8%;牧业产值7938万元,同比增长49.2%;林业产值142万元,同比增长735.3%;渔业产值25万元,同比增长4.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实现9991万元,同比增长13.1%,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率为66.1%,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全年生猪出栏40130头,同比增长8.5%,猪肉产量3264吨,同比增长10.3%;牛出栏4200头,同比增长40%,牛肉产量630吨,同比增长75%;羊出栏4300只,同比增长7.5%,羊肉产量86吨;同比增长7.5%;家禽出栏84万只,同比增长29.2%,禽肉产量2050吨,同比增长57.7%;禽蛋产量2100吨,同比减少12.5%,奶类产量1210吨,同比减少13.6%。

农村基本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2007年新修建乡村水泥路53公里,累计修建水泥路22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7年末全区共有23个村,乡村户数为9184户,乡村人口3052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19399人,乡村从业人员16425人。在23个村中,自来水受益村12个,占52.2%。通汽车村23个,占100%。能收看有线电视村12个,占52.2%。通电话村23个,占100%。

三、工业

全区工业在项目建设带动下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全口径工业总生产值实现294757万元,同比增长38.5%;全口径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78139万元,同比增长39.2%,全口径工业利润实现4598.8万元,同比增长35.6%。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49305万元,同比增长47.6%;工业销售产值239110万元,同比增长47.9%;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9%,比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企业用电量为2105.84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20.3%;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37022万元,同比增长52.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3123万元,同比增长34.96%。新产品产值实现76636万元,占总产值的30.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按行业分组生产规模较大的行业有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5006万元,同比增长21.6%;通讯设备及汽车部件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6360万元,同比增长71.9%,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390万元,同比增长12.9%。

四、财政

区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全区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088万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区本级财政收入完成5648万元,同比增长27.8%。全区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8133万元,同比增长43.9%。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6736万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37.1%;教育支出2694万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14.9%;医疗卫生支出495万元,占全区财政支出的2.7%。

五、国内贸易

受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消费品市场销售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609万元,同比增长1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1105万元,同比增长1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604万元,同比增长36%。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区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7070万元,同比增长39.9%。其中: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20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200万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8.8%;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33400万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61.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64470万元,占全区投资总额的29.7%。

年内施工项目85个,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61个。全年各类房屋施工面积175050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65000平方米。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22334万元。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3441万元,同比增长18.7%。

七、教育文化和科学技术

2007年,我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荣获全省课改实验区称号,全区共有小学31所,在校学生618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师837人,其中,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446人。有幼儿园44所,在园幼儿1412人。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实施科技兴区战略,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验收。全年申报专业推介项目4项,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重新认定2户科技企业。

八、医疗、卫生

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所,其中:医院4所。共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43人,其中:执业医师51人,执业助理医师26人,注册护士66人。各类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30张。应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9371人,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3955人,参合率为81.56%。

九、社会保障、就业、劳动工资

全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6564人,比上年增加5992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78人,比上年减少653人。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94人,其中:政府出资公益性岗位94人,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50人,劳务输出人数13089人,其中:省外劳务输出人数50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