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2-09 宁波市江北区统计局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目前我区有中小学32所(其中公办初级中学8所,公办小学20所,4所为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幼儿园57所(其中公办18所),成人学校4所(由慈城镇、涉农街道管理,我局进行业务指导),另有教研室、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绿色学校。目前全区在编教师1835名。幼儿园专任教师821人(其中在编教师175人)。全区中小学生28845人,在校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5398人,占就读人数的53%。公办学校挖潜,足额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吸纳比例达到75%。全区在园幼儿12652人,本地户籍6865人,学前三年本地户籍人口净入园率达到100%。全区新增市名校长3名(名校长在职数与比例居全市第一),新增区名校长4名,新增市学科骨干8名,新评定28名区名师,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活力。

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保持稳定增长。全区2011年度共引进各类人才8990名,其中博士10名,硕士107名,高级职称69名,与去年同期相比,前两项分别增长12.2%、42.8%,人才总量达到67424人。且今年引进博士学历人才10名,创单年引进数新高。目前,全区有硕士博士762名,高级职称116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4名,省151人才培养工程入选3人,市有突出贡献专家6名,市4321人才培养工程人选14名,人才结构有了显着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的较大幅度提升,为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九、文化、卫生与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健康发展,文化强区建设扎实推进。为喜迎共产党90华诞,我区组织了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歌颂党的光辉历程,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爱党情怀。同时,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华慈孝节。在寻找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慈孝故事(人物)公益活动共收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美国等地区所推荐的4611例慈孝故事。“星期六·相约老外滩”人气红火,顺利圆满地完成61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受众人数达22万余人次,参与商家达140余家。村(社区)文化宫建设不断升级,今年新建区级村落(社区)文化宫6个,实现所有的村(社区)都建有文化宫(室),基本满足居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同时,对全区村(社区)文艺团队进行辅导,共培训基层文艺团队32支,通过培训新组建基层文艺团队6支,全区现有活跃的群众性文艺团队451支。深入开展“千场戏剧百场电影进农村活动”,全年送电影下乡857场,送戏下乡100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街道(镇)一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全年新建农家书屋9家,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组织举办了第三届“非常庙会”,编辑完成“非遗大观”(江北卷)。重点培育了“创意1956”和“奇e国”两个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同时被列入了“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文化发展“1235”工程计划。深入实施广电惠民工程,主动适应三网融合要求,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完成“广视通”机顶盒的框架规划与功能设计。逐步推进辖区数字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对话民生》直播栏目顺利开播。

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宁波市第九医院(江北区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7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1家,村卫生室39家;区属医疗机构拥有病床492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368人;全年区属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达到2175881人次,住院人次8677人次。全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10万;婴儿死亡率为3.63‰;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为100%、97.26%;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5.59%,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均为95.35%。

体育事业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其中省级3所,市级6所,市区联办5所,市级训练点3所,区级17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篮球场77个,其中灯光篮球场3个,门球场7个,网球场4个,气排球场5个,乒乓球场54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83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30名;单项体育协会10个,全年体育协会举办各种比赛38余次,承办市级3次,全区千人以上活动1次,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5%。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区年末公安户籍人口240498人,99999户,其中非农业人口155843人。总人口中男性118508人,女性121990人。年内出生人口22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5‰,计划生育率达到98.0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8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24元,增长17.4%,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人均12803元,占全部收入的74.3%。

十一、社会保障与就业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区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1.5万人、16.2万人、11.9万人、11.3万人和12.5万人,覆盖率均达到93%以上,保险基金征缴率巩固在99%以上。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养老待遇或养老补贴的覆盖面达到100%,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73982人,覆盖率达到96%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87%。

民政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1年12月,全区现有低保986户、1398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774.75万元;向城乡低保、社会扶助证对象及其他困难家庭发放物价补贴143.36万元、补贴困难群众6106人次;发放水电补贴18.76万元、补贴困难家庭1876户。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截止2011年底,全区城乡340位残疾人享受低保,全年累计资金支出256.36万元;157位家庭收入在低保标准150%以内二级以上残疾人按低保标准享受基本生活补助,全年累计资金支出91.89万元。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累计资金支出97.18万元。2011年共计发放重点优抚对象优抚金365万元、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就医8598人次,医疗费补助23.7万元,医疗救助8.9万元。发放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补助费、待安置期间生活补助费158.16万元,发放农村生产启动金56万元。截至2011年8月,全区已建成区域性社区服务中心3个,覆盖行政村16个;标准型社区服务中心46个;简约型便民服务中心30个;提前实现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其中12个行政村被评为宁波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示范村。目前,全区40个社区创建为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达标率85%。今年我区还建立了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为全区6353位高龄老人累计发放补贴274万元。为全区1166名80周岁以上及60周岁以上患病老人免费安装了“一键通”老人电话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