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31 淄博市统计局

邮电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1991年,全市邮电业计量总量达到7274万元,比上年增长57.38%,年末电话装机总数达8.77万部,比上年增加0.52万部。

五、商业、物价

城乡市场货源充足、物价稳定、购销两旺,呈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

1991年,以开拓市场、搞活流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了流通设施建设,全年建成各类市场和商业网点27万平方米,商业、饮食、服务网点达6万处,比上年增长4000处,促进了城乡市场的全面回升。

1991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现4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1.72%,其中居民消费品零售额32.58亿元,增长21.44%,社会集团消费品零售额5.38亿元,增长32.35%,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93亿元,增长14.82%。各种经济类型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全民商业零售额15.90亿元,集体商业零售额17.18亿元,个体商业零售额8.4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3%、22.01%和21.70%。主要消费品社会零售量多数都比上年增加,其中家用冰箱3.33万台,彩电4.72万台,自行车14.86万辆,都比上年增长12%以上。

城乡集市贸易继续发展,淄川服装城等许多专业市场已经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全市城乡集贸市场达到444个,全年成交额14.76亿元,比上年增长61.96%。

市场物价涨幅控制在计划以内。1991年,全市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为106.8%,比上年增幅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全市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6.8%,增长3.5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6.9%,比上年下降24.6个百分点。主要分类指数变化是:食品类109.9%,衣着类105.7%,日用品类107.1%,药及医疗用品类107.8%,书报杂志类105.3%。

六、财政、金融

财政工作狠抓促销增收,节约开支,实现了收支平衡。据初步估计,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32%;财政总支出7.37亿元,比上年增长8.29%。税收工作,通过培植税源,组织收入,完成了全年任务。

金融部门大力组织存款,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投向,充分发挥了经济杠杆作用。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9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2%,各项贷款余额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24.0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贷款14.03亿元,比上年增长47.49%,流动资金贷款6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92%,城乡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储蓄余额55.54亿元,比年初增长25.13%,其中城镇储蓄余额37.12亿元,增长28.71%,农村储蓄18.42亿元,增长18.50%。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全年保险费收入13244万元,比上年增长23.89%,赔款支出4021万元,比上年增长54.00%。

七、外经、旅游

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1991年,全市出口商品收购总值达到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年内新批外资项目51项,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88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07万美元,新批三资企业44家,合同金额2438万美元。截至1991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82家,其中21家正式投产,1991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48.74%。

旅游事业也有一定发展,全市年内共接待外国友人、华侨和港澳台胞3133人,比上年增长3.95%,旅游外汇收入人民币183.36万元,比上年增长8.2%。

八、城市建设

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强化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公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88.4平方公里,市内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1285公里,营运汽车646辆,比上年增加38辆,出租汽车318辆,比上年增加50辆,客运量达到9572万人次。年内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6.4万吨/日,用水人口97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人均日生活用水59.55公斤,基本满足需要。液化气供应总量12341吨,其中家庭用气12294吨,用气人口52万人,城市居民液化气普及率57.8%,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9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万平方米,污水处理工程、焦化煤气工程正在紧张施工。

年末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44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3226公顷,绿化覆盖率36.5%,居民小区和街心公园等园林建设大大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很大成绩。据初步统计,全市安排治理项目154个,投资16897.8万元,经消烟除尘的废气458.98亿标立方米,占燃烧废气排放量的57%,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3万吨,年处理4412万吨,城市环境有所改善。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1991年末,全市专业科研机构达到22处,厂办科研机构达到110处,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3.94万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68万人,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到6.61万人,比上年增长5.78%。年内全市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354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的13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97项,填补国内空白的62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工业加工——高新技术园区的开发建设开始取得成效。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122处乡镇已全部纳入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轨道。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0.31万人,普通中学325所,在校学生20.24万人;各种中等专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0.84万人;农业、职业中学51所,在校学生1.92万人;小学2401所,在校学生32.2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48%。成人教育、职工培训又有新的发展。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继续发展。1991年各级文化单位以文养文,促进了设施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年末全市共拥有各类电影院、影剧院和电影放映机构503个,公共图书馆、艺术、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60个,馆藏图书114万册;市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日播出时间达24:15小时,和每周31:14小时,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7.00%,社会、厂矿俱乐部,农村乡镇文化设施等的完善提高,大大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共拥有各类卫生机构819个,其中医院194个,疗养院3个,门诊部、所558个;共拥有医疗床位1.33万张,各类卫生人员2.04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55%和1.83%,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8万人,医师及相当医师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9470人,都比上年有所增长。

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体育运动水平有所提高。1991年全市少年业余体校发展到31所,其中体育中学一所,全市专职教练员,等级裁判员分别达到108人和233人,等级运动员达到897人。各级共举办运动会913次,参加人数达到27.64万人,比上年有较大增加,城市体育运动水平继续保持了全省上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