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潘集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实现“1676”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北部新区、实现率先崛起”总体目标,统筹谋划,攻坚克难,突出“发展”主题,狠抓工作落实,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和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非公经济比重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增收,地方工业完成历史性跨越,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招商引资形势向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 一、综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非公经济比重稳步提升。经初步核算,2011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在上年突破百亿的基础上稳步增长,达到118.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87.69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亿元,增长8.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3:73.9:14.8调整为11.4:74.2:14.4,二三产业占GDP比重为88.6%。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26225元(折合4016美元),比上年增加3396元。 2011年,全区继续推进“4411”提升行动计划,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比GDP增幅高4.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2.61%,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年末,全区民营企业达到785家,个体工商户达到6912户,非公有制“三上”企业达到49家,分别比上年增加154家、273户和12家。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从业人数稳步增加,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增多。年未全区从业人员(不含驻潘企业)24.47万人,比上年增加0.3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5.15万人,减少0.35万人;第二产业10.72万人,增加0.32万人;第三产业8.6万人,增加0.38万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735个,比上年增加609个,增长15%。年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759人,登记失业率为4.0%。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扶贫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全区万元GDP能耗下降4.04%,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任务。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560万元。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实现有效衔接,全年实施扶贫开发项目62个,落实扶贫资金1234万元,扶贫工作扎实推进。2011年我区荣获全省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地方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经济发展对煤电企业的依赖性过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较大;服务业发展步伐不快,第三产业总量偏小;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业 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举措,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各项措施的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区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 粮食生产再创新高,优质粮生产加快发展。由于良种、良法的大面积推广和田间管护措施的到位,全区粮食生产战胜严重的春旱灾害和九月中旬的低温阴雨再获丰收,全区粮食总产首次突破37万吨,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0.3万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8.4万亩,水稻播种面积36.3万亩。小麦亩产402公斤,与上年持平,水稻亩产566公斤,比上年增长1.9%,全区粮食总产达370477吨,比上年增长0.34%。优质粮生产加快发展,启动了“吨粮区”建设,建成了芦集、贺疃、祁集等优质粮生产基地20万亩和10万亩国家级绿色大豆生产基地。 蔬菜种植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全区种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蔬菜种植面积明显扩大,产量快速增长。全年蔬菜播种面积13.2万亩,比上年增长9.8%,产量达21.1万吨,比上年增长10.7%。2011年全区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10家,新增2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3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绿色食品品牌。到2011年末全区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81家。 养殖业、林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8.92万头,增长0.6%;牛出栏12.9万头,增长8.4%;羊出栏4.36万只,增长5.1%,家禽出栏444万只,增长0.7%。全年肉类总产量1.78万吨,增长0.8%,禽蛋产量1.99万吨,增长2.3%。水产养殖面积达4.71万亩,水产品产量1.45万吨,分别增长7.8%和5.1%。认真开展“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创建活动,新建长防林1200亩,新增绿色小康村5个,林木覆盖面积14.78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2%。农用拖拉机21724台,联合收割机1596台,旋耕机3145台,分别比上年增长0.6%、7.6%和0.7%。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208吨,增长5.0%。农村用电量14800万千瓦时,增长14.8%。全年实施重点水利工程17个,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6538万元,比上年增长51.0%;农田水利完成土石方345万立方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经济效益同步提高。2011年,全区深入开展“工业推进年”活动,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向好、逐月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8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2011年全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占全市新增总量的41.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驻潘煤电企业完成增加值74.2亿元,增长14.3%;34家地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0亿元,增长41.2%,地方工业所占比重仅为7.5%。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8亿元,比上年增长85.3%,实现利润1.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178.6,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地方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6609万元,比上年增长3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6.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9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1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