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1 咸阳市统计局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38亿元,增长16.7%;电信业务总量21.59亿元,增长14.9%。年末全市电话用户达417.1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8.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7.57万户,3G用户41.5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84.9部/百人。国际互联网用户达到35.38万户,增长15.8%。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价格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2.1亿元,增长28.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83.9亿元,增长11.2%。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43亿元,增长17.1%;商品零售299.1亿元,增长16.4%。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89.4亿元,增长29.2%。

咸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5%。其中,城市上涨5.4%,农村上涨5.9%。

2011年各类价格指数变动情况(上年=100)

项目名称 全市 城市 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5.5 105.4 105.9

其中:食品 112.5 112.4 112.6

烟酒 100.4 99.6 101.1

衣着 103.4 105.5 100.9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00.6 99.9 101.3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1 100.4 104.2

交通和通信 101.8 100.7 102.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0.2 100.4 100.1

居住 105.5 105.1 106.0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04.7 104.4 105.1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海关口径)46641.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其中,出口36968.8万美元,增长55%;进口9672.6万美元,下降5.1%。

全年共引进合同项目311个,合同引资1776.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545.9亿元。全市引进投资额亿元以上的项目206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48个。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个,实际利用外资6269万美元。

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2%;旅游总收入115亿元,增长39%。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村46个,接待户410个,共接待游客550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2.9亿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82.7亿元,增长3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8.6亿元,增长34.7%。税收收入41.4亿元,增长32.6%;非税收入17.2亿元,增长39.9%。财政支出190.2亿元,增长26.3%。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不含外资)各项存款余额1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比年初新增192.7亿元,同比减少15.3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8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比年初新增114.5亿元,同比减少8.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比年初新增86.4亿元,同比减少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60.5亿元,比上年增长8.7%,比年初新增18.1亿元,同比减少0.7亿元;中长期贷款3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3%,比年初新增54.1亿元,同比减少23亿元。金融存贷比为4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保险业主体机构31家。其中,财险公司15家,寿险公司16家。全年保险保费收入3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9亿元,增长15.8%;寿险保费收入31.1亿元,增长9%。全年保险业机构支付各类赔(给)付款8.2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3.3亿元,寿险赔(给)付4.8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中学311所,专任教师25384人,在校学生40.5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0.4%。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6所,专任教师2001人,在校学生8.25万人。小学1372所,专任教师26980人,在校学生38.65万人。幼儿园603所,在园幼儿15.08万人。

全年共有16个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励,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2011年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在“创新产品评比”活动中,西北一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棉涤三层导电布和棉麻高支强捻交织二重布获得产品创新设计“银奖”。全市技术交易合同181份,合同金额3.1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875项,专利申请授权量568项,其中发明364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

全市共有剧场、影剧院10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44千册(件),订销报刊杂志66千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35%,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6%,有线电视入户率31.09%。

年末全市共有医院、卫生院338个,医院、卫生院床位18905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280人,注册护士8662人。全市建立城乡居民电子档案389.2万份,建档率75%。全市参合农民376.4万人,参合率98%,共为597.1万人次补偿医药费用7.04亿元。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人数3.7万人,住院分娩率99.9%,“两癌”筛查人数1.9万人,完成1000例白内障复明手术,建成无害化卫生户厕31756座。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31个。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及省以上群众体育赛事6次,在省以上的群体赛事中,获金奖10个、银奖28个、铜奖35个。举办迎新春全民健身健步走、统一广场全民健身展示、“中国联通杯”中国乒协会员联赛、第三个全民健身日大型展示、沙特国家队来我市国际乒乓球友谊赛等多项大型活动。全年体育彩票销售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6%。

十一、水利

全市水资源总量74300万立方米。全年完成水利系统建设投资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建设基本农田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0平方公里,解决饮水人数51.1万人,新建修复机井390眼,新建修复抽水站22座。渭河综合整治完成投资8.8亿元,加宽整治堤防38公里,清滩整治河道17.5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1.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8.4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2.56%。出生率为9.84‰,死亡率为5.94‰,自然增长率为3.9‰。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2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在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878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0%;转移性收入3169元,增长26.3%;经营性收入1357元,增长24.9%;财产性收入548元,增长1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33元,比上年增加1988元,增长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