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间结构得到调整。全区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9.6亿元、100.8亿元和229.3亿元,占投资总额比重分别为2.8%、29.7%和67.5%,特别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的第三产业投资规模大、增速快,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工业投资占比为29.6%,房地产投资占比31.1%,房地产投资在国家调控政策下得到抑制,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工业和房地产投资各占三成,使我区投资结构更趋合理。

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民生保障不断加大。轻轨2号线、3号线延伸及其配套、沿江高速路、滨江路、渝南分流道等均在有序推进中。各项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共计实现115.6亿元,同比增长28.4%,占投资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了34%。

五、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53.4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57.1万平方米,全区城市房屋建筑面积1984.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7%,城市住宅使用面积1028.9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6%。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巴南滨江路全部完成;渝南分流道二期工程路基工程基本完成;巴南立交改造工程和南温泉立交工程经过两次招标后已顺利举行开工仪式,进入施工阶段;东城大道工程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渝南大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即将完成;巴文化公园一期工程景观建设基本完成,文化内涵部分完成招投标,二期景观工程正在进行土石方平整;龙洲湾商业步行街已完成;李家沱滨江广场公园开工建设;南温泉音乐广场一期工程已开工;巴南居住区综合整治工程江滨路全部完工;花溪街道民主新村廉租住房完成并入住;新华片区公租房开工建设。

加强城区市政建设和管理,加大市政设施投入。2011年改造城区人行道15.36万平方米、车行道13.12万平方米;建设三级管网37公里,取缔、整治排污口16个;新建、改造公厕16座;新增停车位5050个,其中室内3974个、室外631个、占道停车位445个;新建、改造路灯414盏,消灭了城市“无灯区”。整治主城区店招店牌3947块、2万平方米,全面拆除街面游走LED显示屏313块,拆除居住小区广告1327块。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的要求,加大了对滨江路茶摊、城区烧烤摊的专项整治,取缔露天烧烤摊位50多个。切实加强扬尘污染整治力度,积极协助和指导李家沱、花溪、南泉、一品等创建扬尘示范街道4个。2011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9.59%,绿化覆盖率53.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2平方米。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7235.6万人,同比增长20.4%;货物运输量2763万吨,同比增长20.0%。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6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737公里(县道及以上公路里程)。全面推进农村客运发展。2011年新开行忠兴至惠民、樵坪至界石、金竹至百节、一品至郭家店和李家沱至鹿角等5条线路;报废更新农村到期班线车辆60余辆,辖区80%的车辆已更换为新车;及时补充鹿角、东泉、石岗等地区运力30余辆,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对木洞、一品等片区的运力结构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了全区通镇通客车率达100%,通村通客车率达80%。

邮政、电信业保持稳定。2011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3400万元,同比增长12.0%。本地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8万户,同比下降0.8%;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9.14万户,净增6.9万户,同比增长11.2%。

七、国内商业

商贸流通强势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1亿元,同比增长28.6%,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增速加快,城市市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28.4%,农村市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同比增长32.8%。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批发零售贸易业销售总额339.3亿元,同比增长38.2%;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28.0%。集市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60.5亿元,同比增长26.5%,集市贸易更加活跃。

房地产市场得到复苏,增长迅速。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7%,其中住宅25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商品房销售额137.0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住宅129.5亿元,同比增长26.6%。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

2011年,全区对外贸易经济增长较快。全区实际利用外资57300万美元,同比增长163.0%;实际利用内资229.1亿元,增长73.4%。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245386万美元,同比增长116.0%,其中出口212705万美元,同比增长147.1%。

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打造南温泉、东温泉、桥口坝等精品温泉旅游项目,加快樵坪山、圣灯山、云篆山生态旅游开发,推进以东温泉热洞为核心的温泉喀斯特旅游区建设,促进木洞桃花岛、浪琴游艇俱乐部等大项目建设,结合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620.37万人次,同比增长18.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19.6%。

九、财政金融保险业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实现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30.1亿元,同比增长50.0%(同口径),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58.0亿元,同比增长41.2%。其中教育支出9.1亿元,同比增长20.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亿元,同比增长56.6%。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201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8.2亿元,比年初增长10.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9亿元,比年初增长23.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10.2亿元,比年初增长15.3%。

保险机构积极拓展业务,加快培育保险市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创新保险品种,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跨越式发展,较好地发挥保险对经济发展的补偿功能。全区保费收入7.6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科技事业成果丰硕。一年来,全区申报批准高新技术产品和重点新产品88项,区级科技项目32项,创建技术创新中心13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的5项;共组织申报专利1605件;专利授权1004件,分别增长了26.1%和69.6%。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创新型城区建设的步伐。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教育两基得到巩固。2011年,全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0.4%,小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区小学、初中正常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98%,流入本地的适龄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小学、初中在校生年辍学率分别为0%和0.16%。小学、初中毕业生按时毕业率分别达100%、99.9%;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100%、98.0%。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到84.4%,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大幅增加达到551人,比去年增加22人,2人上北大、清华预录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级重点职高巴南区职教中心充分发挥骨干示范作用,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市工业管理职业技术学校稳步发展。2011年,我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384人,在校学生达到13447人。完善了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城区(鱼洞、龙洲湾、李家沱和花溪等)指定了18所小学和9所初中安排农民工和外来人员子女达5052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