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21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重庆市巴南区统计局

(2012年2月20日)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起始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形势,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六个巴南”、“民生十二条”和“共富十六条”等重大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缩小三个差距,推进“江南新城、主城第三增长极、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确保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量:据统计,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同比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0亿元,同比增长6.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8.6亿元,同比增长1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2.5亿元,同比增长16.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2635元,同比增加7504元,按现行汇率(1:6.2939)折算为6774美元。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8.6:53.8:37.6调整为2011年的8.6:55.3:36.1。三次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60.5%和36.4%,对全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分别为0.5、10.2和6.1个百分点。

就业情况:2011年全区从业人员为49.81万人,比2010年49.17万人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64万人,比2010年13.78万人下降1.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30万人,比2010年20.88万人增长2.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4.87万人,比2010年14.51万人增长2.5%。

二、农村经济

2011年,农业产值平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产值比达到20.6:79.4。全区粮食总产量36.1万吨,同比下降2.1%。农业总产值5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1%(见下表)。

2011年,农业生产呈下降趋势,除玉米、蔬菜、茶叶、水果和禽蛋产量略有增长外,其它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见下表)。

都市休闲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围绕大力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这一目标,区委、区政府提出了以“城乡经济一体繁荣、城乡设施一体建设、城乡社会一体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思路,加快推进农村发展,同时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职业化“三化”战略举措。利用我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引进新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原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在我区发展休闲农业,新增休闲农业基地4000亩。利用休闲农业基地,先后举办了二圣镇采梨节、鱼洞街道乌皮樱桃节、接龙镇高山葡萄采摘节等农业节庆活动,节庆活动的举办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新增流转面积7.28万亩,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4.24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8个,达到186个。

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群众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655公顷,新建农村人行便道300公里,农村沼气2000口,太阳能1000户,解决饮水不安全人数3.79万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一是丰岩水库工程一期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征地移民完成,正在进行土石方的建设;二是长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外河坪段堤防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完工,绿化工程已完成全部工程的70%。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历年退耕还林工程15.23万亩;完成全民义务植树270万株。进一步加强绿化带建设,完成森林工程建设5.88万亩,新增园林绿地213.9万平方米,累计栽植银杏、香樟等8公分以上乔木8.28万株,其中20公分以上大树1.1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1%。全区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7.56万千瓦,全年农村用电量23065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1.56万吨(折纯)。

乡镇企业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全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29.03亿元,同比增长42.1%;总产值531.45亿元,同比增长61.3%;营业收入598.04亿元,同比增长94.2%;利润总额28.75亿元,同比增长48.8%;实交税金14.58亿元,同比增长39.1%。民营企业实现产值832.93亿元,增加值217.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4%和15.6%;营业收入927.45亿元,增长32.7%,利润总额49.01亿元,增长22.0%,实交税金26.54亿元,同比增长4.8%。中小企业实现产值569.08亿元,增加值168.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7%和19.4%。坚持优化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增长。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73.24亿元,同比增长1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仍是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83.4亿元,同比增长18.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6.4%,实现工业总产值666.4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区属及以下工业总产值428.3亿元,同比增长24.6%。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52.9亿元,同比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28.0亿元,同比增长3.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指标,除摩托车、成品钢材、水泥和硫酸有所下降外,其余产品均有所增长(见下表)。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以汽车、摩托车整车及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8.8亿元,同比增长20.6%;主营业务收入565.8亿元,同比增长17.7%,产品销售率97.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利税总额40.5亿元,同比增长8.8%;利润总额21.8亿元,同比增长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0.1%,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11.6亿元,同比下降0.9%;实现增加值35.1亿元,同比增长21.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06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9%;房屋竣工面积5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成为投资增长的热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7亿元,同比增长26.9%。建设与改造投资232.9亿元,同比增长31.8%,其中,工业投资100.7亿元,同比增长48.4%,房地产开发105.5亿元,同比增长18.9%。

投资渠道多元化,国有投资仍保持主体地位,民间投资在房地产调控中呈下降趋势。2011年,国有投资占投资总额比重为51.3%、民间投资占39.9%、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占8.7%。国有投资占比提高1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下降8.3个百分点、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下降3.3个百分点。在房地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为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