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21 盐城市统计局

房地产业保持平稳。201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14.37亿元,增长29.6%。完成商品房销售559万平方米,下降3.9%。全市新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9948套(间),筹集廉租住房1800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947套,限价商品房11414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6584户。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能力逐步增强。2011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8564.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507.2公里,高速公路322.5公里,一级公路845.7公里,二级公路2412.7公里。全社会客运量13225万人,增长10.7%,客运周转量139.47亿人公里,增长11.3%;全社会货运量15951万吨,增长14.2%,货运周转量243.84亿吨公里,增长16.4%。全年航班起降2556架次,增长22.2%;航空旅客吞吐量23.3万人,增长21.8%;航空货邮吞吐量2330.8吨,增长44.3%。全市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101.4万吨,增长89.8%;其中集装箱3.03万标箱,外贸吞吐量168.2万吨。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201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25亿元,增长9.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65亿元,增长6%;电信业务总量38.6亿元,增长10.2%。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646.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68.3万户,增长16.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市场运行平稳。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9.1亿元,增长17.9%。分地域看,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84亿元,增长17.7%,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63亿元,增长22.3%,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5亿元,增长20.3%。分消费形态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815.53亿元,增长1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9.56亿元,增长27%。

盐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保障供应、疏畅流通、加强监管、健全机制,切实控制物价涨幅,下半年以后物价涨幅明显趋缓。2011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5%,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全面上升,其中食品类上涨10.4%,居八大类之首;烟酒类上涨6.3%;衣着类上涨7.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4.2%;居住类上涨0.3%。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均上涨8.9%。

七、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52.45亿美元,增长33.2%,其中出口29.78亿美元,增长28.4%,进口22.67亿美元,增长40.2%。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21个,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8个,增长72.7%。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16.88亿美元,增长29.5%。

旅游市场持续活跃。2011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36万人次,增长20.9%;海外游客接待量7.2万人次,增长16%。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24亿元、旅游创汇0.5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和22.5%。旅游景区和饭店建设进一步提档升级,全年新增出境组团资格旅行社5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2家;新增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配合盐台直航,建成大陆地级市首个旅游资讯中心,成功举办台湾美食周、风情节以及两地旅游包机互动活动,接待台湾近200个旅游团队8000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量质同步提高。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706.16亿元,增长42.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04亿元,增长40.6%,其中税收收入198.48亿元,增长43.1%;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3.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05.49亿元,增长38.9%。

盐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金融信贷总量不断增加。2011年,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336.19亿元,比年初增加324.85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1268.12亿元,比年初增加136.43亿元。金融机构年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585.24亿元,比年初增加257.49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701.36亿元,比年初增加113.40亿元。外汇存款余额2.54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54亿美元;外汇贷款余额为4.22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67亿美元。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2011年,全市拥有市级专业保险机构41家,其中产险机构15家,寿险机构26家,保险分支机构及营销网点569个,保险从业人员18000余人。保险专业代理机构53家,其中一级法人机构17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71.22亿元,增长10.7%。全市各项赔偿和给付18.75亿元,增长18.7%,其中产险赔付8.31亿元、寿险赔(给)付10.44亿元,分别增长29.3%和23.6%。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08.46亿元,增长32.1%。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6家,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全年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89项,争取科技经费3.08亿元,其中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近60项,争取项目经费7000多万元。全市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29个,获省科技进步奖6项。全年专利申请数10586个,专利授权数3234个。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招生1.49万人,在校生5.53万人,毕业生1.55万人;普通中专在校生3.84万人,职业高中在校生4.03万人;普通中学285所,在校生31.88万人;小学451所,在校生36.56万人。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5%,在校生年巩固率99.0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32%,在校生年巩固率99.79%。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幼儿园在园幼儿26.77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96.02%。全市共有教职工数8.3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0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城南图书馆、广播电视塔基本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淮剧博物馆建成开放。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为87.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百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321个,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00.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4平方米。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756册,比上年增加233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分别比上年增加32.27万户和23.8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80.59%,比上年提高11.54个百分点,数字化率为25.28%,比上年提高8.1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