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51个,其中:医院(含门诊)37个、卫生院1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64个;村卫生室760个(其中644个嘎查村卫生室、118个农场卫生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监督所8个;中心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其他卫生机构(急救中心)1个。全市新农合地域覆盖率达到了100%,参合农牧民94.2万人,占常住农牧业人口的98.6%。截至12月底,共为103.8万人次参合农牧民报销门诊医药费用1914.7万元,为8.8万人次大病统筹住院参合农牧民报销医药费用17000万元,为0.4万名住院正常分娩产妇补助215.3万元,为0.3万名慢性病患者门诊补助252.2万元。 年内全市体育健儿在区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185枚,其中,金牌48枚、银牌64枚、铜牌73枚。 十、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有职工人数366人。环境监测站7个,监测人员98人。全年下达限期治理企业1个,累计完成限期治理企业5个。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投资0.2亿元,关停并转迁企业4个。预计全年可实现削减二氧化硫16720吨,氮氧化物63.84吨,化学需氧量4212吨,氨氮1004吨。年末全市共设立各级自然保护区6处。其中,国家级的2处,分别为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5.5万公顷;自治区级的4个,分别为乌梁素海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阿尔其山叉子圆柏自然保护区、乌拉山自然保护区和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3.1万公顷。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6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49.2%;乡村人口8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50.8%。全年出生人口1.4万人,人口出生率8.2‰;死亡人口0.9万人,人口死亡率5.7‰。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68元,比上年增加1947元,同比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2209元,比上年增长17.4%,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9483元,比上年增加1243元,同比增长15.1%。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为7662元,比上年增长20.7%,恩格尔系数为38.9%。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不同程度地增长。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各类人员达48.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0.2万人。纳入社会化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6.9万人。征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11.3亿元,发放养老金11.2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达21.3万人,完成年度覆盖任务的85.6%。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类人员达62.0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人员21.0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员41.0万人。共征缴医疗保险费4.1亿元,滚存结余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4亿元。全市参加工伤保险的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11.2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2.7万人)。全市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13.5万人,滚存结余生育保险基金783万元。 全市共建成7所旗县区民政综合福利中心,解决养老床位2000张以上。投入40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旗县区敬老院5所,新增供养床位1259张,全市五保对象供养床位总数达到了2166张,五保对象集中供养能力由17.5%提高到了45%。为4859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300万元,五保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达到了4018元和2315元,分别比自治区要求高出435元和119元;共为432名孤儿发放供养资金534.7万元,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人均每月达到1200元和1000元,均高于自治区要求140元;共为578名城镇“三无”人员发放供养资金412.6万元,集中供养标准月人均达到808元,高于自治区要求108元,分散供养标准月人均达到500元,与自治区要求相当。城乡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人均分别达到321元和185.25元,达到了自治区要求。截止12月底,全市共为5.25万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1.78亿元,城镇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86.8元,比2010年增加了24.8元;共为7.1万名农牧区低保对象发放农牧区低保金1.19亿元,农牧区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139元,比2010年增加了31元。全市共发行福利彩票1.51亿元,比去年增长了17%,位居全区第七位,为国家筹集公益金5250多万元,为我市筹集公益金1250多万元。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人口数据取自2011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