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高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高平市统计局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16488”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年全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84216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920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645美元,是2010年的1.3倍。 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3286万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532768万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8162万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二和三产比重分别为5.4:73.5:21.0。 二、农村经济 2011年,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2.6亿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6元,比上年增长19.8%。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11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比去年减少的情况下,总产量达到237230吨,比上年增长6.3%,单产达到404公斤,比上年增长8%,总产和单产均创历史新高。 农业基础建设全面加快。2011年,我市共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3252万元,实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工程7万余亩,坡耕地综合治理1.2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项目1.2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5.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52.76万千瓦,同比增长4.1%;农村用电量12798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0.2%。 2011年新发展设施蔬菜5906亩,新发展果园2000亩,建设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2万亩、苹果基地1.2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78869吨,比上年增产30%,水果总产量达到28748吨,比上年增产30.2%。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壮大,新建扩建千头以上猪场16个,肉类总产量达到44424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实现快速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43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3%;产品销售率99.39%,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实现增产。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9575341吨,同比增长23.12%,洗煤产量4723989吨,同比增长26.87%,氮肥(折含N100%)产量782883吨,同比增长15.31%,焦炭产量816618吨,同比增长10.51%,铸铁管产量118984吨,同比增长25.6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99276万元,比上年增长28.6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538981.3万元,比上年增长31.46%,集体控股98308.5万元,比上年增长5.41%,私人控股461986.2万元,增长25.53%。煤炭、焦炭、化工、饮料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321305.6万元、133811.1万元、413532.8万元、49086万元、85531.7万元,分别增长28.19%、10.37%、32.4%、1.19%和23.4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534222.7万元,同比增长65.5%。其中,实现利润353725.1万元,同比增长79.26%,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总额486880.3万元,同比增长77.01%。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9个,比去年减少2个,亏损额38395.8万元,同比下降13.01%。 建筑业产值实现4亿,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建筑工程产值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5.6%,安装工程产值完成0.2亿元,同比减少0.3亿,其他产值完成44万元,有所降低。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提升。按可比口径相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4524万元,比上年增长56.6%。其中城镇投资611376万元,增长48.2%;农村非农户投资173148万元,增长95.9%。国有投资完成133785万元,比同期下降24.4%;非国有经济投资650739万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74626万元,增长157.1%,增速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快101个百分点;农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9.5%,较2010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79658万元,增长63.5%。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400万元,同比下降13.2%。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年末全市公路线路里程1418公里,其中干线公路152公里,市公路216公里,乡公路1050公里。公路密度149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户户通水泥工程)历时三年,完成硬化面积1100万平方米,3200公里。80公里乡村道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 电信业务稳步增长。邮政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总量2238万元,下降30.7%,业务收入2480万元,增长28.5%。年末,全市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63778户,移动电话用户252874户。移动电信业务收入21429万元,增长18.4%。 六、贸易 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000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镇(包含各乡镇所在地)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134.4万元,同比增长16.8%;乡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66.6万元,同比增长22.7%。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34个,限额以上产业(个体户)单位9个,实现社会消费零售额121690万元,同比增长27.8%。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增长4.9%。 七、财政与金融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4588万元,比上年增长16.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2639万元,增长19.6%。一般预算支出178266万元,比上年增长24.1%。 年末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361864万元,较年初净增267727万元,增长12.8%;其中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283033万元,较年初净增58247万元,增长4.8%。各项贷款余额812283万元,较年初增加74825万元,增长10.1%。 八、文化、体育、教育与卫生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445个行政村配备了音响设备,实现了我省新的“五个全覆盖”中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的目标。人民剧团和上党梆子剧团2个剧团全年共演出952场。全年全市申报并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2项,晋城市级非遗项目5项,获省政府命名的非遗项目传承人7人。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市标准体育场地数量705个,非标准体育场地68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2平方米。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量76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