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销售回落。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1586.2万平方米,增长39.6%;竣工面积338.7万平方米,增长102.9%;销售面积415.8万平方米,增长16.1%,增幅比上年回落23.2个百分点。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4亿元,增长17.8%。总量居全省第2位。 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7亿元,增长41.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85.9亿元,增长15.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3.5亿元,增长33.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7.8亿元,增长18.3%。 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34.6亿元,增长19.2%;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59.6亿元,增长15%。 分类质看,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7.9%,粮油、食品类增长27.5%,服装类增长34%,汽车类增长10.4%。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81.5万人次,增长32.4%;实现旅游总收入97.2亿元,增长49%。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2011年,全市引进内资项目626个,到位资金487.7亿元,增长27.3%。 2011年,全市引进外资3.2亿美元,增长1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 2011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5亿美元,增长15.9%。其中:进口总额8.8亿美元,增长13.8%;出口(含代理)总额9.7亿美元,增长17.8%。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持续改善。201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7988.5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1042.7公里。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46.3亿人公里,增长3.5%;公路货运周转量52.2亿吨公里,增长25.1%;水运客运周转量332万人公里,下降7.3%;水运货运周转量13.76万吨公里,增长129.3%;铁路客运量409.9万人,增长0.9%;铁路货运量118.2万吨,增长2.3%;民用航空客运量62.3万人次,增长7.9%;民用航空货邮运量7878.8吨,增长0.1%。 通讯业稳步发展。2011年末全市共有邮政局(所)418处,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总量2.5亿元。全年实现通讯业主营业务收入26.8亿元,增长12.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机用户73.7万户,下降0.7%,其中住宅电话59.7万户,增长3.9%。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33.4万户,增长12.8%。国际互联网用户44.7万户,增长31.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2.1亿元,增长44.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4亿元,增长44.7%。税收收入完成47.2亿元,增长37.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2.1%。 金融运行稳健。2011年12月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2.7亿元,增长8.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32.6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69亿元,增长12.9%。重点支持了灾后重建重大项目建设、工业、民生和“三农”等领域,为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保险业平稳发展。2011年底,全市共有保险公司32家,其中:产险公司17家,寿险公司15家。全年各类保险保费收入46.6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人身险33.7亿元,增长1.3%;财产险12.8亿元,增长15%。各类保险赔款及期满给付支出11亿元,增长1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46所,在校学生87.5万人,专任教师4.8万人。 全市高校达到12所。2011年招生(含成教全日制生)4万人,在校生12.2万人,毕业生3.4万人,专任教师6098人。 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连续十一年全省双第一。年末全市有小学428所,在校小学生26.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通中学258所,在校学生29.9万人。 职教体系日趋完善。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2011年招生3.2万人(不包含技工学校),在校学生7.5万人,专任教师2045人。 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项,落实无偿资金11784万元。组织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98项,落实无偿资金2771万元。全市已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9家。全市全年共申请专利2441件,专利授权1362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68.4万册。艺术馆、文化馆287个,剧场、影剧院15个,博物馆、展览馆10个。乡广播电视站264个,广播覆盖率达98.3%,电视覆盖率达98.6%,有线电视入户率达71.1%,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96.15%。全市公开发行报纸4种,报纸印数3165万份,公开刊物16种,印数170万份,地方性图书276种,印数33万份。 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112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95个,卫生技术人员2.1万人,执业医师9054人,注册护师、护士7364人,医院床位数2.1万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共有体育场馆数13个,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895次,参加人次达543万。在参加省以上比赛中获奖牌73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40枚。 十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 环保防治力度加大。各县市区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9个,污水日处理能力为33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1.48%。全年共实施结构减排项目24个,工程减排项目5个,农业源减排项目32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 环境质量稳定。2011年全市空气质量监测天数为365天,其中有365天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和优于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为100%。主要流域涪江三台百顷出境断面水质每月监测1次,12个月均达到和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涪江干流水质状况良好。城区共布设噪声监测点238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64个,道路交通噪声质量状况等级为一级(好),声环境质量完全达标。 年度节能目标圆满完成。2011年,绵阳单位GDP能耗下降3.92%,规模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7.83%,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2011年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的目标任务。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为349.72万吨标煤,增长14%;工业增加值单耗0.6965吨标煤/万元,下降7.83%。 安全生产事故稳步下降。201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201起,下降4.5%;死亡226人,下降11.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839起,下降9.1%;死亡184人,下降4.2%。工矿商贸事故36起,死亡38人;火灾326起,死亡4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基本情况。2011年,全市年末总户数195.3万户,年末户籍人口543.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2.93万人,非农人口150.43万人。常住人口46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51251人,死亡人口3101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