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靖边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17 榆林市靖边县统计局

全年教育重点基础工程项目19项,总投资4935.12万元,其中:中省投资996.37万元。县财政预算资金150万元,资助家庭困难中小学生3961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2.43万人,其中:高中9980人;小学在校学生2.96万人。教职工4784人,其中:专任教师4254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完成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2.9%。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317人,比上年增加132人,上线率达33.6%,上线率位居全市第三位。

九、文化、体育、广电和卫生

全年成功举办了书法、绘画、剪纸、摄影等文化艺术展览以及迎新春文艺晚会和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三下乡”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娱活动。编排音乐舞蹈诗《统万风》和古典历史剧《杨门女将》等。编辑出版了文化文物旅游综合期刊《无定河》。建成4个乡镇和214个村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建成农家书屋85家。成功申报了9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有“靖边踢鼓子”、“靖边大秧歌”、“二鬼摔跤”、“靖边腰鼓”等。

全年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15次,参与健身活动人数9880人次。举办大型体育比赛10次,组织出县、市参加大型体育比赛3次,均获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靖边县首届“狼王”杯钓鱼大赛和美国对塞尔维亚国际篮球争霸赛,承办了国家女篮四国邀请赛,有力提升了靖边对外知名度。

全县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收中转台(站)20个,数字微波中继站19个,有线电视台1个,传输高清晰数字电视节目45套,其中:自办节目2套。发展有线电视用户3.3万户,广电宽带用户1500多户,数字微波用户3万户;“村村通”电视设备14574套,信号覆盖率达93%。架设光缆13公里,开通了广播电台2套和3套节目,实施了50套城市智能广播,信号覆盖公路沿线及各乡镇政府驻地,信号覆盖率达92%。

全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7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33家;村卫生室196个;私人诊所28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562人,其中:执业医师304人,执业助理医师211人;拥有医疗床位1256张,标准床位1126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24.43万人,参合率达96%。

十、人口、人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102165户,增长1.8%;总人口338160人,增长2.8%,其中:农业人口28.96万人,增长3%;男女性别比例为107︰100(以女性为100)。常住人口35.62万人,出生率10.52‰,死亡率5.53‰,自然增长率4.99‰。

全年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21亿元,年平均工资4490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3%和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15元,比上年增加3783元,增长17.9%;人均消费支出21564元,增长27.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89元,比上年增加2090元,增长27.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774元,增长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8︰1缩小到2.6︰1。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00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520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270个,其中安置“4050”人员100人;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安置了733名高校毕业生,其中延长集团安置233名;培训农民工1.7万人次,农民工一般技能培训5000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5.8万人次,创经济收入5.9亿元。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全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22.6万人,增长8.3%。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为73.5%,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为69.5%,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征缴社会保险费1.85亿元,增长10.1%,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1.04亿元,增长25.3%。

全县弱势群体和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全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37742人,其中:城镇居民7738人,农村居民3000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7079万元,比上年增长79.3%。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县二氧化硫排放总量5974吨,削减率为-9.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021吨,削减率为10.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133吨标煤/万元,降低率4.08%。开展县城禁烧烟煤工作,使用无烟煤8000吨;新增天然气用户4033户,天然气用户累计达1.69万户,供气取暖面积130万平方米,天然气覆盖率达75%以上。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6天,优良率为83.8%,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37起,同比减少15起,下降28.8%;死亡22人,同比减少1人,下降4.3%;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75人,同比下降21.9%。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87.2%,比上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全县总户数、总人数为公安年报数。常住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2011年年度5‰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