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16 重庆市石柱县统计局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局

2011年3月20日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渝东枢纽门户和渝东地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目标,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圆满完成了对外开放、工业经济、招商引资、“五个石柱”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8118万元,可比价增长17.8%,增速创“十一五”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065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263532万元,增长25.9%;第三产业增加值251521万元,增长16.0%,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182689万元,增长23.5%。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15319元。三次产业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依次为8.3%、56.8%和34.9%,其中工业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达34.6%。经济结构由上年的21.8:38.8:39.4调整优化为20.5:40.7:38.8,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稳定提高。

全县辖区内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实现103031万元,增长68.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2081万元,增长91.3%;一般预算收入39005万元,增长15.3%。其中,实现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3855万元、12737万元和2708万元,分别增长27.1%、67.3和62.9%。全年完成财政支出232226万元,同比增长62.1%,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79868万元,增长38.2%。其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185万元、12853万元和13559万元,分别增长29.0%、44.3%和-16.9%。

全县完成国税、地税税收(费)收入74062.7万元,同比增长34.1%,增收18844.9万元。其中,国税税收(费)收入21429万元,增长36.4%;地税税收(费)收入52633.7万元,增长32.2%。

年末全县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9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9%,较上年微降0.01个百分点;不含私营企业在内的城镇单位年末从业人员24576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8807元;全社会常住人口就业人员24.19万人,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0.78万人、7.50万人和5.91万人,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55.4%,同比提升6.0个百分点。

招商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年正式签约项目95个(外资项目3个),其中到位资金87个项目;合同引资120亿元,含续建项目在内的实际到位资金65亿元。

二、农业

全县农村经济总量261774万元,现价增长17.5%(可比价增长14.1%)。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4715万元,增长13.0%(可比增长6.6%),其中农业产值110851万元,林业产值6803万元,牧业产值82901万元,渔业产值2688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473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3875公顷,粮食产量259849吨,增长2.0%,其中夏收粮食产量69638吨,增长3.7%,秋收粮食产量190211吨,增长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总产值555748万元,现价增长29.0%,工业增加值182689万元,可比价增长23.5%,工业经济比重为28.2%,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25.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362059万元,同比增长33.0%,其中轻工业产值126866万元,增长21.7%,重工业产值235193万元,增长46.1%;其中国有企业产值8378万元,下降1.6%,集体企业产值470万元,下降16.2%,股份制企业产值290656万元,增长32.0%,其它经济类型产值62555万元,增长45.9%。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20890万元,增长23.3%,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8413万元。

2010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1家,新增10家。全年亏损企业6家,同口径增加4家,亏损额6348万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9.5%,同口径提升4.1个百分点。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9745万元,增长32.3%,利润总额18109万元,增长69.4%,实现利税总额50579万元,增长88.7%。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80843万元,可比价增长30.8%。年末建筑企业15家,其中资质等级二级的4家,三级的11家。建筑企业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8867万元,增长50.6%,利润总额4909万元,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30049万元。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18.37万户,总人口539606人,增加374人。常住人口为41.51万人。公安户籍人口出生率15.08‰,死亡率7.84‰,人口自然增长率7.24‰。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5元,增长1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36元,增长12.3%,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3.19:1缩小为3.01:1。城镇、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0.5%和48.5%,较上年下降0.6和2.1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为36.92平方米、43.67平方米。

年末全县企业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1668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3720人、失业保险17312人、工伤保险9291人。2010年末全县累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460874人,参合率为93.24%,其中参合农民430317人,参合率为96.65%。全县共支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5778.20万元,其中新农合支出5254.23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支出523.97万元。全县参保农民、城镇居民分别获住院补偿4.87万人次、0.43万人次,县内住院实际补偿率分别为50.68%、46.27%。全县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590人,同比下降15.7%,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992.3万元。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25630人,净增228人,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605.3万元,增长63.9%。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28个,床位1210张,在院人数994人。农村临时救济人数2586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9956人。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588万元,增长42.6%,其中项目完成投资884862万元,增长36.5%,房地产企业投资93517万元,增长186.3%,农村农户投资22209万元,增长6.2%。项目投资中,县内项目投资662722万元,增长69.7%,占比为66.2%,跨区投资222140万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7029万元,下降6.6%,第二产业投资346943万元,增长98.4%,其中工业投资336273万元,增长108.3%,第三产业投资490890万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投资比为5.3:39.2:55.5,二产业投资比重上升达12.2个百分点。

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建设全面发展,带动房地产企业以186.3%的速度高位增长。全年房地产企业住宅投资51473万元,增长129.2%;办公楼投资1174万元,同期仅30万元;商业营业用房投资9838万元,是同期的19.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