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株洲市统计局 2012年3月12日 2011年,全市按照“保增速、保提质、保民生”目标要求,努力克服国家调控政策趋紧、生产要素瓶颈制约和市场环境变化频繁等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着提升,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63.9亿元,增长14.1%,继续处在高位增长区间。分季度看,一季度增长16%,上半年增长15.1%,前三季度增长13.1%,全年增长14.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33.3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45.5亿元,增长17.3%,其中工业增加值847.3亿元,增长18%,建筑业98.2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485.1亿元,增长11.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增长11.6%,批发零售业增长9%,住宿餐饮业增长8.9%,金融业增长5.7%,房地产业增长14.3%,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9%,其它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3%。 经济结构继续调整。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7:58.5:31.8调整为8.5:60.5:31,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9%、70.8%和26.3%,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6%,工业占GDP比重为54.2%,提高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全面发展。2011年,城区生产总值800.3亿元,增长13.1%,占全市比重为51%;县域763.6亿元,增长15.3%,占比为49%。城区财政总收入58.5亿元,增长27.6%,县域为64.3亿元,增长38.1%;城区一般预算收入34.8亿元,增长36.2%,县域为43.7亿元,增长43.4%。城区规模工业增加值415.6亿元,增长12.5%;县域306.4亿元,增长29.7%。城区固定资产投资465.6亿元,增长38.4%;县域383.4亿元,增长34.3%。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65元,分别增长14.5%和22.3%;县域为19760元和9058元,分别增长14.9%和22.5%。醴陵市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攸县稳居全省十强县。 安全生产形势较好。2011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31起,下降6.1%;死亡126人,下降8%。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08人,下降26.8%;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0人,下降11.8%,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1人,下降12.5%;道路交通事故626起,下降16.4%,死亡88人,下降15.5%,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1.7人,下降17%;煤矿事故死亡12人,下降36.8%,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1.6人,下降32.4%。 市场物价高位趋降。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2%,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受上年翘尾影响上涨2.3个百分点,年内新涨价2.9个百分点。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5.5%,上升2.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5.5%,上升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累计指数为113.7%,上升7.8个百分点,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2个百分点,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程度高达76.4%;烟酒及用品类为104.5%,上升2.9个百分点;居住类为104.9%,下降1.1个百分点。市区CPI同比指数由2月份的最高位106.8%,回落到12月份的102.8%,从11月开始环比指数在连续上升4个月后再次连续两月出现下降,通胀预期得到基本控制,市场物价高位趋降。 二、投资、建设、环保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849亿元(500万元以上),增长35.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按所有制分,公有制经济完成280.7亿元,增长43.2%,加快18.5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非公有制经济568.3亿元,增长32.1%,回落19.6个百分点。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5亿元,增长69.8%;第二产业投资418.2亿元,增长24.8%,其中工业投资418亿元,增长35.5%;第三产业425.8亿元,增长47.8%,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14.2亿元,增长53%,房地产投资184.8亿元,增长2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53.9亿元,增长59.4%。三次产业投资额比为0.6:49.3:50.1,第三产业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施工项目178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412个;亿元以上项目122个,其中新开工42个。投资资金来源合计945.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28亿元,自筹资金596.3亿元,分别占13.5%和63.1%。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32.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美化建筑33栋,改造小街小巷60条。亮化道路路灯13条,新建小街小巷路灯60条,城区无灯路段全部消除。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通过省预验收,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获得提名资格。城区主体框架进一步拓宽,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镇化率提高至57%,神农城、湘江风光带、华强方特欢乐世界、职教城等一批百亿工程相继投入使用,居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响石广场、向阳广场等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城区主次干道无障碍设施改造全面完成。建成自行车专用车道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已投放自行车1万余辆,被列为全国“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试点城市。数字株洲建成视频融合平台,平安城市、智能交通和数字城管三大平台全面整合。攸县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城乡环境同治经验在全国推广。 农村条件继续改善。2011年,全市建成乡村通畅工程1000公里,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2.25万余处,治理病险水库16座。新建沼气池7548口,解决了农村12.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农村文化站46个,农村书屋544个,改造农村危房4831户,新建或改造行政村配电网122个。 两型建设进程加快。2011年,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1.4%,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达到了“十二五”降耗目标进度。全市10个限期治理大气污染项目全部完成,39家污染企业关闭或搬迁,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综合削减率为3%。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全市“三高一低”传统工业比重逐年下降,增幅逐年放缓;战略性新型产业增长24.5%,高于GDP增幅11.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17.8%。“一江四港”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三角叉水系改造和建宁港截污干管建设全面完成,董家塅和龙泉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中心、清水塘重金属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霞湾港整治工程和白石港污水处理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三、财政、金融、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