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5.4亿元,增长33.9%,增幅创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的历史新高;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2%,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按征收部门分,国税部门完成63亿元,增长28.1%,地税部门完成62.3亿元,增长24.1%,财政部门完成50.1亿元,增长69.4%。按收入级次分,市本级完成52.6亿元,增长36.3%,县(市)级完成64.3亿元,增长38.1%,区级完成58.5亿元,增长27.6%。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首破百亿大关,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9.2亿元,增长40%;税收收入完成123亿元,增长24.7%,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1%,除与房产交易有关的税种增幅较低外,其它四大主体税种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增值税49.4亿元,增长17.2%,营业税22.2亿元,增长21.2%,企业所得税15.6亿元,增长55.1%,个人所得税8.6亿元,增长34.2%。全市财政总支出254.9亿元,增长24.4%;一般预算支出188.3亿元,增长20%。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11年末各类金融机构达到18家,全年金融机构盈利19亿元,增长58.3%。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356.6亿元,增长19.4%,同比净增220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796.1亿元,增长17.5%,净增118.5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80亿元,增长16.3%,净增11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87亿元,增长27.1%,净增82.5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76.9亿元,增长19.2%,不良贷款率为5%,下降1.8个百分点。全市存贷比为50.1%,提高0.4个百分点,新增存贷比为53.9%,提高7.2个百分点。“唐人神”、“旗滨集团”成功挂牌上市,全市有上市公司10家,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35家,其中寿险17家,财产险16家,从业人员1.1万人。全年各项保费收入28.2亿元,增长2.7%,其中财产险收入8.3亿元,增长22.6%,人身保险收入19.8亿元,下降3.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7.3亿元,增长40.7%,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3.9亿元,增长24.1%,人身保险赔付3.4亿元,增长66.9%。保险赔付比为25.9%,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47.2%,人身保险赔付比为16.9%。人均保费收入726元,增长2.2%,保费收入占GDP比重为1.8%,回落0.3个百分点。 四、人口、社会保障、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2011年,全市年末总人口393.2万人,常住人口388.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常住人口中有城镇人口223.1万人,乡村人口165万人;城镇化率为57.5%,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12.6‰,人口自然增长率6.9‰。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2011年,全市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478.6万人次,征缴各项社保基金33.1亿元;为17.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5.3亿元。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8万人,失业再就业3.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7.5万人;援助了7300名就业困难人员,其中零就业家庭188户,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100%;发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800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4.7万人,稳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75.3万人;全面启动了醴陵、攸县、茶陵和炎陵等四县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98.2万人,全市城乡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237.6万人。新建或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补偿率7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7%,统筹地区新农合住院平均补偿率达到72.1%。城区最低工资标准由每月800元提高到1020元;株洲县、醴陵市和攸县从每月725元提高到930元;茶陵、炎陵从每月725元提高到840元。全市城镇低保月均保障对象8.68万人,最低保障线标准由300元/月提高到330元/月,月人均补差205元;农村低保月均保障对象10.5万人,月人均补差68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达到1500元/年。改扩建敬老院4所,农村敬老院达到115所,实现了乡乡一所敬老院目标。全市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为126.6亿元,增长20%,占一般预算支出67.2%,同比净增21.1亿元。全市66项省市实事项目69个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其中22项超额完成任务。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226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2633元,增长14.6%,其中工薪收入14614元,增长12.7%,经营净收入2687元,增长45.7%,财产性收入1172元,增长12.2%,转移性收入5250元,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9327元,增长21.8%,其中工资性收入4670元,增长23.1%,家庭经营收入3830元,增长2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827元,增长18.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6:1缩小至2.43:1,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3791元和6712元,分别增长12.4%和22.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1%和41.8%。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得到巩固。2011年,第八次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丁荣军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争取部省科技项目8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重点项目18项。16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励,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24项,获得资金支持1750万元;新申请专利1725件,同比增长28.6%。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039.4亿元,增长32%,实现增加值333.5亿元,增长22.5%。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9.4%。全市研发经费支出262.8亿元,占GDP比重为1.7%。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11年,有各类学校149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637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幼儿园823所,中等职业学校28所。全市在校学生53.7万人,教职工4.23万人。全市高考上线率99.4%,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以上上线率为70%,提高7个百分点。职教大学城已有7所院校入园,5所院校开工建设,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新校址招生办学。荣获2011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团体总分第二名,15名中职学生代表湖南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两金两银六铜的优异成绩。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46所,合格学校达到407所。完成10所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全市幼儿园达到876所,学前一年入园率98.2%。实施“快乐德育、人文智育、阳光体育”主题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体卫生协调发展。2011年,全市成功承办“2011年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系列活动之一的“两岸民俗文化展演”;继续延续新春音乐会、周周乐、株洲读书月、市民大讲坛四大活动品牌,送戏下乡754场,送图书下乡1600册,发放资料2万余份;华强方特世界开园营业。成功举办了全国排球联赛八一男、女排主场比赛和中美男篮对抗赛。全年共安排了健身路径27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2套,成功举办了全市第四届大众体育运动会。株洲籍运动员眭禄获世界体操锦标赛平衡木金牌、自由操银牌和团体铜牌,李玄旭夺得世界游泳锦标赛1500米铜牌和全国游泳锦标赛400米混合泳金牌。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3%,共有电视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为53.6万户,增加4.9万户,有线传输线路7843公里;放映电影4.5万场,放映收入3691万元。全市有卫生机构1247个,其中医院61家,乡镇卫生院113家,妇幼保健院10所;有床位17914张,卫生技术人员20128人,其中执业医师6734人;诊疗1195.6万人次,其中住院治疗56万人。全市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11.8/10万、7.2‰,控制在历史最低水平。市中心医院正式挂牌并部分运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可用基本药物、增补药物品种达505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