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15 宣城市统计局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4家,直接利用外商投资3.1亿美元,增长58.7%;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5家,累计实际对外投资1362万美元。宣城设立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构已正式获批。

全年接待旅游入境者39500人次,增长79.5%,其中接待外国人21456人次,增长68.0%;接待国内旅游者866万人次,增长35.5%,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1.1亿元,增长39.0%,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00万美元,增长80.0%。全年新增4A级景区3家,全市A级景区数达到41家。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153.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8%,公路客运周转量38.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1.2%,完成内河港口吞吐量110.5万吨,增长12.4%。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44.1万辆,增长2.4%,其中2011年新注册5.3万辆。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10.4万辆,增长23.8%,其中私人轿车8.1万辆。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6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5.1万户,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2.4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18.6亿元,比上年增收33.9亿元,增长40.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4亿元,比上年增收18.6亿元,增长37.2%。税收收入中增值税完成44.3亿元,增收12.8亿元,增长40.7%;营业税完成17.5亿元,增收4.6亿元,增长35.9%;企业所得税完成13.8亿元,增收6.0亿元,增长77.2%;个人所得税完成4.1亿元,增收1.0亿元,增长31.3%。市本级(含宣州区)完成财政总收入39.7亿元,增长37.4%。地方财政支出141.7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其中,公共安全支出增长3.8%;教育支出增长18.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2.3%;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1.6%;医疗卫生支出增长9.3%;城乡社区事务完成支出增长11.3%;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14.3%。

2011年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76.4亿元,增长17.2%,余额比年初增加98.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为388.3亿元,增长21.6%,比年初增加69.0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482.0亿元,同比增长25%,余额比年初增加9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92.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68.7亿元。

2011年全市新增银行机构9家,其中:设立支行5家,村镇银行1家。交通银行宣城分行、吴江农商行宁国支行和广德运行相继开业,徽商银行宣城支行升格为宣城分行,宁国民生村镇银行获准筹建。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8.75亿元。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3.21亿元,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4.12亿元。赔款和给付支出1.42亿元。阳光人寿、生命人寿、平安养老险保险等公司相继在宣城设立分支机构。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879所,在校学生361540人,专任教师21680人。中职学校21所,在校学生34489人;普通中学165所,在校学生127977人;小学274所,在校学生134600人;幼儿园418所,在校学生58435人。2011年,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8%,三残儿童入学率达89%,初中在校辍学率控制在0.31以下,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8%,高中毛入学率达89.1%。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宣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招生人数2379人,在校学生数6039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项目获教育部批准,校区建设用地指标获省政府批准,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全年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80亿元、完成专利申请量2693件、专利授权2285件,分别增长66%、53%和159%。全年新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高新技术产业121项),新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新批准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完成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建设任务,共有43个项目获批。

全年15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产品称号,4家企业通过3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现场确认。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安徽省铝合金型材产品、宣纸书画纸、耐磨材料、电机产品等4个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2011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个,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广播电台7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1%,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17.8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96.9%。全市8个文化馆,8所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和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综合档案馆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22万卷。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217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6个,卫生院8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610人,其中执业医生2922人、执业助理医生911人,注册护士3613人。卫生机构共有床位8556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24.1万人,参合率为99.7%。

参加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省第三届老年人运动会、省第三届农民篮球赛取得佳绩。兴办第27届迎春长跑比赛、市区直机关职工登山等比赛。承办全国围棋之乡授牌仪式暨首届全国围棋之乡围棋友谊赛。承办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大类比赛并获8个一等奖,6名选手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奖。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9.4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3782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53‰,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4.6元,比上年增长1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人均消费性支出13530.6元,增长17.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7.9%,衣着支出增长1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去增长55.7%,交通通讯支出增长4.6%,居住支出增长3.6%,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5.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3%,比上年增长0.1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6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44元,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25.36元,增长31%,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4.8%,交通通讯支出增长26.28%,居住支出增长27.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97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8.8万、68.2万、14万、17.6万、14.4万,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7.8%、112.7%、100%、115.3%、120.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60岁以上符合条件的37.6万名城乡居民全部领到养老金,参保缴费人数达139.9万人,参保率达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