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宜城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金融: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4.73亿元,比年初增长16.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7.74亿元,比年初增长1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0.20亿元,比年初增长31.2%,其中短期贷款30.13亿元,比年初增长29.3%。 保险:2011年,市财险寿险两家保险公司全年完成保费收入8281.4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12.4万元;人寿险保费收入6069万元。全年赔款及给付1453.7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741.7万元,人寿险赔款支出712万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45所,在校学生56422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生25399人,同比减少1458人;职业高中在校生3224人,同比减少693人;小学在校生27799人,同比增加398人;幼儿园在园人数8525人,同比增加746人。2011年,我市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7%;2011年全市参加高考统考考生4446人,上省线人数4225人,上省线率95.0%,上本科线人数2726人,上本科线率61.3%。艺术类上本科线164人,体育类上本科线43人,中职类上本科线5人。全市6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147人,比上年增长80人。一本、二本上线率、上本科线万人比和600分以上高分段人数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上述四项指标均名列襄阳市各县市之首。 科技:全年共向上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项,已到位项目资金70万元,其中为襄大农牧有限公司申报的“以复合微生物制剂替代饲用抗生素技术集成”项目,争取无偿资金40万元;为大平水晶工艺品有限公司申报的“水晶新材料及其生产工艺研究与应用”项目获无偿资金20万元;为智军米业有限公司申报的“腾优177标准化培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争取无偿资金10万元。为楚谷香集团申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襄大农牧有限公司申报的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也正在运作中。到2011年底,全市专利申请量达240件,授权专利56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成功举办“党在我心中”红歌合唱大赛,全市共有39个单位,近4000名干部职工踊跃报名参赛;今年襄阳花鼓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宜城传统音乐《汉江磨调》和传统医药《邱氏医药》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上年48家农家书屋进行巩固和提高,配送了视听设备和阅览桌椅,极大地丰富农村居民的文艺文化生活;为保证移民朋友能在宜城放心安家,先后在全市财神庙等8个移民点开展慰问演出,全年送戏下乡106场;市电影公司开展影视大放送活动,全年累计送影下乡2290场,受众面达50万人次。市广播电视台共联办和自办栏目15个,在巩固原有与单位联办的基础上,重点办好《楚都视点》、《天天好生活》等骨干栏目,聚集大事要事,关注热点难点。 卫生: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8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个,疾病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364张;卫生机构人员265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27人,执业医师1101人,注册护师(士)678人。到2011年10月底,全市建立农村居民健康规范化档案25.3万份;完成了55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为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2.79万人次;为2500多名农村孕妇免费补服了叶酸;近5000名农村孕产妇给予了住院分娩补助,补助率达100%;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艾滋病母婴阻断检测率达99%。截止11月份,市直3家医疗卫生机构共完成门诊量54.28万人次,出院病人3.65万人次,业务总收入达1.57亿元。全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累计报告乙类传染病364例,累计报告丙类传染病771例。今年我市共有麻疹强化免疫适龄儿童12290人,现已接种11887人,接种率96.72%。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28/‰,比上年下降0.83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5.1/万。 体育: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代表襄阳市参加了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被襄阳市人民政府评为“襄阳市参赛湖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突出贡献单位”;组织参加了襄阳市第二届龙舟大赛,总成绩名列襄阳市第三名;9月份代表襄阳市在宁波参加全国少儿门球赛,获第十二名;10月参加襄阳市第三届武术比赛,获一等奖。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全民健身为主题的各类健身活动。以大型体育活动为龙头,以“全民健身活动周”为载体,组织开展了职工、机关、农民、中小学生运动会、市民乐等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 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安全生产 环保: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市区大气总悬浮微粒年平均值为0.08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平均值为0.03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值0.029毫克/立方米,达到《襄阳环境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划分》二级标准。汉江流域(宜城段)水质保持功能区划Ⅱ类水质标准,蛮河(宜城段)逐步向功能区划Ⅲ类水质转变。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城区环境噪声平均值控制在昼间49.2分贝以下、夜间42.1分贝以下,达到城市功能区划环境质量控制标准。2011年万元GDP综合能耗1.19万吨标煤,比上年的1.28万吨标煤下降7.63%。 城建:市容环境有所改善,2011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66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2%。城市建设加紧实施,四星级酒店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情侣路、东西大街改造、市区排水管网清於及破损路面整修全部竣工,园林绿化如期完成,2011年先后完成了12条主次干道的绿化,先后对振兴大道、燕京大道、汉江路的绿化带提档升级,栽植了近8000平方米的色带灌木,初步形成了四季有花、常年见绿,步步见绿、路路有景的绿化新格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1.8%。全市天燃气供应总量1436.1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7%,其中,居民生活用176.67万立方米,增长15.2%。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20.95万吨/日,全年供水总量达38046万吨。全市水资源总量为7.03亿立方米。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小型水库81座,其中大型1座,中型10座,小型70座,总库容45495万立方米 安全:全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419起,全年发生交通事故50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4人,损失金额5.2万元,发生火灾事故30起,损失金额8.8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201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572371人,其中男性人口290418人,女性人口281953人,全市常住人口51.3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383人,人口出生率11.02‰,死亡人口2243人。人口死亡率3.9‰,人口自然增长率7.12‰,出生政策符合率9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