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房地产开发投资加速。2011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61.1亿元,增长36.7%,商品房销售面积201万平方米米,增长38%,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86万平方米,增长37.9%,全市实现商品房销售额63.4亿元,增长55.3%。 五、国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继续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限额以上实现零售额198.31亿元,增长29.5%。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450.58亿元,增长19.1%;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106.22亿元,增长13.0%。分行业看,批发业455.48亿元,增长12.5%;零售业454.62亿元,增长18.6%;住宿业3.31亿元,增长24.1%;餐饮业53.33亿元,增长16.9%。从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情况看,食品类、家居类、文化办公用品类、汽车类商品销售旺盛,分别增长40.5%、41.7%、45.0%、38.6%。 出口稳步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出口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全年实际利用外资74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7%。 旅游业继续升温。全市接待国内旅游120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9.8亿元,增长36.6%。旅游外汇收入1309.4万美元,增长42.4%。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运量6099万吨。货物周转量248.3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3.7%和21.8%。完成客运量8663万人,旅客周转量624447万人公里,分别增长5.3%和10.6%。全市等级公里通车里程18294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1365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2148万吨。邮电业务总量28.4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市固定电话总数70.9万部,比上年增长2.3%;移动电话352.1万部,增长5.6%;国际互联网43.8万户,比上年增长15.3%。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全口径财政总收入7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3亿元,增长32.1%。全年税收收入63.82亿元,比上年增长23.8%,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85.7%。国税收入35.01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地税收入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全市增值税24.84亿元,增长8.7%;营业税13.16亿元,增长44.9%;企业所得税10.49亿元,增长50.8%;个人所得税3.25亿元,增长32.2%。 财政加大了对民生的投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32.27亿元,增长27.1%。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保障和就业(26.32亿元)、教育(23.01亿元)、一般公共服务(18.05亿元)。财政支出的重点向民生倾斜,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117.4%。 金融业保持平稳发展。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222.6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5.51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848.5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8.89亿元,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3万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6.0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8.63亿元,短期贷款258.6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4.34亿元,中长期贷款270.3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54亿元。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实现保费收入5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各项赔付和给付支出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八、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小学、普通中学招生人数分别为6.80万人、10.34万人,在校学生分别达到38.22万人和32.95万人,毕业生分别达到5.77万人和12.65万人。全市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招生数为1.48万人,在校学生为6.07万人,毕业生3.33万人;高校8所,招生数3.49万人,在校学生11.14万人,毕业生3.42万人。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162个,从业人员1086人。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公共图书馆8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111.2万册。艺术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32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年末有医疗机构3242个,卫生机构人员数3255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051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17625张。 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无偿资金达4510万元,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量103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量19项,省级科技计划量84项。专利申请量达1033项,其中发明专利311项,实用新型562项,外观设计160项,专利授权量572项。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全市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人口662.74万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0.4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全年出生人口6.5万人,出生率为9.85‰;死亡人口2.34万人,死亡率为3.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1‰。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513元,增长12.3%。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552元,增长61.6%。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达到736元,增长25%。居民转移性收入达到7266元,增长37.1%。今年,虽然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农业仍然获得了好收成,加上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持续增加,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呈快速增加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4元,增长18.8%。 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并逐步向高档化发展。2011年末,每百户农民拥有移动电话196部、彩电121台、摩托车84辆,分别比上年增加47部、6台、20辆。每百户农民拥有电脑13台、微波炉12台。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电脑60台、移动电话182部、摩托车24辆、空调器107台、热水器85台。 居民住宅面积不断扩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8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所增加,住房结构质量不断提高,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57平方米,其中楼房所占比重为72.5%,农村人均拥有楼房面积28.11平方米;使用水冲式厕所的户数比上年增长34.7%,使用沼气、其他燃气等清洁能源户数比重达63.9%,比上年增长0.4%;饮用自来水户数增长39.6%;住宅外道路硬化的户数比上年增长5.3%,农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政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扩大,社会救济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保基金收入43.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投入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32亿元、医疗卫生14.2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1%和117.4%。全市开工保障性安居住房21845套。全市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11.4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9.54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0.94万人,年末全市有35.1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6.9万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84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24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51万户,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09万人,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