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户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11 西安市户县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抢抓发展机遇,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克服“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全县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预期增长目标基本完成。

综合经济

国民经济经受住了上半年“非典”疫情和下半年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保持快速发展。初步统计,2003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0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5%。“一、二、三”产业格局稳定。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6.84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7.4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9.6%、55.9%、2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5%、68.6%、23.9%。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支出结构继续得到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5820元。地方财政收入12377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其中,增值税、工商税收入分别为2561万元和8241万元,比上年增长17.8%和21%。地方财政支出21602万元,比上年增长2.7%。市场物价有所回升。全年农产品价格指数为10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0%。

固定资产投资与城乡重点工程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03年,我县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113万元,比上年增长38.6%。国有及其它经济(不含城乡集体和私人个体)完成投资51991万元,其中基本建设、更改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完成30753万元、20105万元、1133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5.7%、1.23倍-24.5%。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分产业构成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21万元,占总投资的5.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8258万元,占总投资的5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712万元,占总投资的39.8%。

城区建设方面:人民广场、沣京路铁路道叉口扩宽改造工程、高速路引线路灯安装工程、城区绿化工程相继竣工;长虹广场工程、人民路二期综合开发、美陂路拓宽改造工程、西户滨河花园项目等进展顺利。

道路建设方面:西户高速公路涝峪山区段(25km)、环山旅游路二期工程如期开工;正太路、户电路及县乡道路修复工程按期完工。

开发区及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沣京工业园区、草堂旅游渡假区、渭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沣京工业园区二期开发全面启动。沣京工业园区内重点工程项目西安风华、迎信制衣、牧童乳业、西安吉丰、时新纺织、西安方舟等全面竣工并顺利投产或试产。大唐电力、国维淀粉等项目有序推进。

主要产业

农业:农、林、牧、渔业生产克服严重洪涝灾害的影响,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424万元,比上年增长3.2%,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较上年增长0.8%、12.7%、7.3%、7.3%。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牧业生产在政府倡导和市场引导下较快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及畜禽存栏情况如下: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3081千瓦,比上年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22278吨,比上年增长6.8%;农村用电量1421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

工业: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96%。完成工业总产值58509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按规模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3063万元,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020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3%,按隶属关系分,中央、省属工业产值96527万元,增长13.9%;县属工业产值488570万元,增长11.2%,在县属工业中,县办工业38239万元,增长0.2%,县以下工业450331万元,增长12.2%。

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经营状况进一步好转。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8677万元,比上年增长4.4%,产销率达98.3%,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实现税金43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9%。

建筑业: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全年建筑企业施工房屋面积30918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0%,劳动生产率9697元/人,比上年增长13.3%。

商业:流通市场购销两旺,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全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373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批发零售业76937万元,增长11.1%,餐饮业8129万元,增长15.4%。商业规模化发展优势明显,经济效益趋好。限额以上的烟草、中油、新华书店3户企业全年实现商品销售21924万元,比上年增长26.3%。以连锁经营为标志的现代流通方式活力显现,海星、人人家、海新超市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15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商业在消费品市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商品零售额65974万元,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

金融业: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0%。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4645万元,比年初增加86795万元,增量较上年增长29.3%;各项贷款余额205774万元,比年初增加31288万元,增量较上年增长232.5%。

邮政、电信业:邮政、电信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4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年末邮政储蓄余额41773万元,比年初增长45.7%。全年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4514万元,比上年下降5.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19217户,其中城乡居民电话用户89822户,比上年增长11.6%,电话普及率2.1部/百人。新兴通信业务迅速扩展,全年发展“小灵通”用户6023户,新兴互联同宽带用户2650户,年末互联网用户达3254户。

对外开放

全县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受“非典”疫情影响,上半年旅游业遭受重创,下半年旅游业逐步恢复。全年共接待游客68.3万人,比上年增长16.2%;旅游业总收入3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8.9%。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全年引进合同外资1111.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0.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0%;合同利用内资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659.8%,实际利用内资6.9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