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2012-03-08 哈尔滨市统计局

普通初中 82290 -4.7 290359 -3.1 90794 -3.2

普通小学 81778 -2.2 459301 -0.3 82608 -4.4

幼儿园 67327 -4.7 153457 16.0 78826 -0.8

特殊教育学校 246 -14.6 2221 9.4 347 14.9

全市小学毕业升入初中的比例为99.6%,初中毕业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为90.3%。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8%。

文化事业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7个,其中市属5个,县(市)12个;文化馆(艺术馆)21个;公共图书馆18个,图书馆分馆51个;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31个;综合档案馆19个,专业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12.5万卷,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查档接待2万人次。全年出版报纸57705万份,出版杂志1.08万册,出版图书709.9万册。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24.3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87.7万户,哈尔滨电视台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27056小时;哈尔滨广播电台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0455小时。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9.14%,广播综合覆盖率99.62%。

卫生事业

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41个(未含农村卫生室),其中医院240个、卫生院19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9.2万张,其中医院4.4万张,卫生院0.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8万人,注册护士2.1万人。

体育事业

承办国际单项比赛1项,承办国内单项体育比赛5项。举办首届全民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获得奖牌24枚,其中金牌13枚、银牌7枚、铜牌4枚;参加国内比赛获得奖牌120枚,其中金牌49枚、银牌40枚、铜牌31枚。在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中,获金牌总数、团体总分两项第一名;在全省农运会,获金牌、奖牌、团体总分三项第一名。

打造15分钟健身圈工程,安装健身路径1400件;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3500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全民健身日活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

年末户籍总人口99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6.5万人。在全市人口中,市辖区人口471.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4万人,出生率为6.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3.64%;死亡人口5.6万人,死亡率为5.6‰。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

居民收入

据抽样调查测算,城市居民家庭总收入为22079.4元,增长14.4%,其中工资性收入占61.9%,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0.6元,增长14.1%;人均消费性支出16232.7元,增长16.5%。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9608.3元,增长19.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64.9%;人均生活费支出5513.4元,增长18.2%。

居民住房

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2平方米,增加1.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4.8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农村砖瓦化钢木结构住房比重89.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3万套,其中经济适用住房9798套。为1000个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4000万元。通过提供廉租住房和发放租赁补贴方式,主城区新增廉租住房受益户2204户。

社会保障事业

年末全市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21.3万人,增长1.8%。其中,企业职工79.6万人,下降0.5%。全市享受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70.5万人,增长4.3%。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5.8万人,其中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32.9万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3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2.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25.8万人,下降1.9%。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360万人,增长1.1%。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83.6万人,增加10.8万人。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61.9万,参合率提高到99.7%。

社会福利与救助事业

全年19.8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减少9.8%;18.1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长5.0%;2.7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增长0.2%。

城市低保标准市区由310元/月提高到360元/月,县(市)由221元/月提高到241元/月;农村低保标准市区由1200元/年提高到1500元/年,县(市)由1200元/年提高到1350元/年。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5万张,收养人员1.1万人。各种城镇社区服务设施875处。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0.0亿元,增长18.85%。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资源环境

全年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5380.2公顷,增长36.5%。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041.0公顷,增长2.4%;商服用地493.3公顷,增长81.0%;住宅用地1778.3公顷,增长26.3%;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2067.6公顷,增长66.0%。

全年完成造林46.0万亩,绿化村屯680个,绿化道路1068公里,建设生态景观林12处。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9处,面积9万公顷。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12929万平方米,增加124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04.4万平方米。

市区空气质量好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为317天,增加4天。实测大气可吸入颗粒年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平均值为0.046毫克/立方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9分贝,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7.9分贝。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1%和79.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松花江干流水质好转,Ⅲ类水质断面达标率为100%,干流出境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下降5.0%,治理水土流失131.2千公顷。

安全生产

全年各类事故死亡461人,下降6.49%。其中,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8人,下降15.79%;道路交通事故死亡401人,下降6.74%;火灾事故死亡10人、农机事故死亡2人。

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08,同比持平;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4.717;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从业人员死亡率1.14。

注释:

1、本公报中的年度数据均为年报快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分组、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组、建筑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500万元及以上调整为今年的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范围由2010年的50万元及以上调整为今年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5、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范围为今年新口径,即:批发业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为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为200万元及以上、餐饮业为200万元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