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3-08 温州市鹿城区统计局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进步,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年度预期目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据初步核实,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为560.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8.4%(“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亿元,下降3.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89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395.24亿元,增长9.4%。第二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21.3%,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全区经济的贡献率为78.8%,拉动经济增长6.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3︰30.6︰69.1调整为0.3︰29.2︰70.5。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78910元,增长7.4%,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57美元,接近世界高收入国家水平。

物价上涨超越预期。在全球流动性过剩致使资源产品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下,物价上涨幅度较大。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4.3%,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7%,消费品价格上涨4.4%。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呈“七涨一跌”趋势,上涨的七大类有:食品、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烟酒及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价格分别上涨8.2%、8.2%、6.3%、1.3%、0.8%、0.7%和0.5%,下跌的衣着类,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8.9%。

市场信心稳步回升。随着经济的逐步回暖,年末反映市场信心的两大指数稳步回升,继续维持在“较为景气”区间。其中,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30.1点,比上年上升7.1点;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判断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3.6点,比上年上升7.3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经济持续回暖基础不稳固,投资驱动能力不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及维护社会稳定压力依然很大,通货膨胀和加息预期加强,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等。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回落明显。受春汛、梅雨期雨量大增和畜禽养殖向周边地区转移等影响,农业生产出现回落。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降4.6%。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91万亩,下降1.1%,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90万亩,增长1.1%,粮食作物总产量1.87万吨,下降2.4%。蔬菜播种面积1.86万亩,增长6.0%,产量2.50万吨,增长4.4%。全区生猪出栏7.37万头,下降13.1%;家禽出栏508.27万只,增长4.6%;肉类总产量为1.15万吨,下降4.1%。

农业产业化档次不断提升。2010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8家,累计拥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协会32家;新增无公害农产品3个,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5家、森林食品基地1家、无公害农产品10个、中国绿色食品14个、有机食品2个。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村庄整治全面推进,全年投入整治建设资金3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25万元,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5个,村庄连片整治乡镇1个,创建全面小康农村社区1个,新建新农村电气化村3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投入水利工程建设资金2.68亿元,比上年增加0.23亿元,完成河道整治水利工程31项、应急水利工程8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稳步推进,实行村干部报酬最低保障制度和离职村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100%;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达标数141个,达标率100%;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11个;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率达9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继续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216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41.1%,其中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1350人,转业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12名,专业农民农业技能培训310人,预备劳动力培训人数344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恢复性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持续回升,工业生产呈现较为强劲的回升势头。全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77.70亿元,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5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8.90亿元,增长19.5%,轻工业总产值265.41亿元,增长20.5%,重工业总产值93.49亿元,增长16.7%。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9.43亿元,增长29.1%,高出总产值增幅9.6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5.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加工和电力生产等四大主要高耗能行业产值22.28亿元,增长10.5%,低于总产值增幅9.0个百分点,占总产值比重的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

亿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9家,比上年增加3家,实现产值207.40亿元,增长16.5%;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11家,与上年减少1家,实现产值96.98亿元,增长12.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皮鞋3.10亿双,增长7.2%;眼镜0.80亿副,增长14.6%;程控交换机104.23万线,增长14.8%;锁具618万把,增长8.3%;发电量5.89亿千瓦时,增长23.4%;服装0.68亿件,下降2.2%。

建筑业平稳增长。2010年以来,全区建筑业企业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行业内部结构,提升资质档次,拓展市场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区拥有三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173家,比上年减少15家,全年实现总产值151.88亿元,增长9.4%,其中在外省完成产值63.25亿元,增长20.9%,占总产值的41.7%,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0.65万平方米,增长37.8%;期末从业人员7.81万人,增长13.4%,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0万人,增长10.8%,一级建造师537人,增长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相对滞后。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力度空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市、区财力限制等影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连续三年出现下滑。2010年,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28亿元,下降18.4%,其中房地产投资59.91亿元,下降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