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鹿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2010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个,省级重点项目6个,市级重点项目11个,区级重点项目12个,年度计划总投资额26.70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25.9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1%。其中:工业产业化项目5个,包括总部经济园、中国鞋都产业化(三期),轻工产业园区等,全年完成投资额8.38亿元,占年度计划120.3%;城市建设及基础设施项目9个,包括汇昌河水上公园、西中央涂改造工程等,全年完成投资额10.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3%;农林水利项目6个,包括七都标准堤塘、温瑞塘河综合治理等,全年完成投资额3.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3.9%;交通项目4个,包括绕城高速公路、七都大桥等,全年完成投资额2.8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3.9%;社会发展项目6个,包括藤桥一小、西郊森林公园等,全年完成投资额0.5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3.1%。除少数几个项目因为资金、政策处理等问题进展缓慢外,大部分重点项目都圆满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投资计划。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2010年,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尤其是汽车刺激消费政策的作用下,全区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0.51亿元,增长18.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行业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55.37亿元,增长18.2%,其中限额以上汽车、油制品零售额108.23亿元,增长34.6%,拉动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5.13亿元,增长19.3%。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缓慢。2009年末全区登记的各类市场共有50个,其中消费品市场44个,生产资料市场6个,数量与上年均持平。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97.32亿元,下降11.4%,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有8个。 外贸出口增势强劲。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在各项促进外贸增长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全区外贸出口增势强劲。2010年,全区外贸进出口额30.83亿美元,增长32.1%,其中出口额28.36亿美元,增长32.1%;进口额2.48亿美元,增长32.1%。 招商引资回落明显。受土地等要素瓶颈的制约,招商引资规模不断缩小,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与上年持平,实际利用外资4180万美元,下降26.9%;实际到位内资5.12亿元,下降45.1%。 旅游业平稳较快发展。通过巩固和发展省旅游经济强区成果,积极对接世博旅游,不断推进鹿城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提升了鹿城旅游整体形象。2010年,全区接待游客885.88万人次,增长15.2%;旅游业总收入85.01亿元,增长14.9%;全区现有旅行社83家,比上年增加6家;星级饭店30家,比上年增加1家,客房数4881间,增长1.6%;饭店客房出租率为67.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在经济的逐步回暖带动下,全区财政收入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1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34.49亿元,增长9.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75亿元,增长10.6%,增速同比分别提高10.4和3.4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主要税种全面增长,四大主体税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4.3%、9.8%、18.9%、5.2%,小税种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及车船税分别增长5.6%、61.1%、81.8%。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对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资金保障力度加大。全区地方财政总支出22.26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教育支出5.58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1.93亿元,增长41.2%;农林水事务支出1.07亿元,增长59.3%;住房保障支出0.32亿元,增长35.8%。 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2010年,在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鹿城捷信小额贷款股份公司试点工作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础上,第二家小额贷款公司——鹿城禾本小额贷款公司也于9月份正式开业运营;首家村镇银行前期工作也积极稳妥开展。金融机构不断壮大,2010年,我区新增光大银行、宁波银行、台州银行等多家全国性或地方性商业银行,福建海峡银行、恒丰银行、杭州银行、北京银行、浙江泰隆银行、渤海银行等商业银行正准备进驻我区。 金融存贷款运行平稳。截止2010年末,我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55.18亿元,增长12.4%,年新增人民币存款215.91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1669.52亿元,增长18.7%,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63.35亿元,其中个人贷款740.52亿元,企业贷款926.48亿元,分别增长20.6%和17.0%。 七、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 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新增11台机械清扫车,组建机械化清扫作业队伍,城区机械化清扫覆盖率达到50%以上;明确道路清扫保洁分级管理制度,一、二级道路人机结合的道路清扫保洁模式得到加强,主要景观道路实现24小时保洁;完善西部乡镇生活垃圾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60座垃圾临时转运场,覆盖西部70多个平原村,7万多吨生活垃圾纳入无害化焚烧处理体系。 市政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完成花坦头片区、西城片区、特陶片区三个片区的塘河污水整治工程,完成7座公厕、双潮潮埠垃圾装运站主体建设。垃圾转运站建设步伐加快,鞋都三期垃圾转运站进入立项阶段,双屿岩门垃圾转运站进入招投标阶段。全年疏通下水道2.21万米,清理窨井2.27万座,通落水井2.07万座,更换窨井盖974座。 稳步推进污染减排与治理。通过加强制革基地监管、温瑞塘河整治、省级开发区整治、规模以上重点用煤企业原煤消耗总量控制和清洁生产等,COD和SO2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全面完成“十一五”COD和SO2减排任务。全年征收排污费1442万元,受理群众信访投诉510件,办结率100%。出动监察人员2.03万人次,检查企业0.78万家次;监测企业424家次;立案查处205家;依法取缔“十五小”企业87家;捣毁非法制革转鼓651只。大力推进生态乡镇、街道和绿色社区创建,累计建成国家级生态乡1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各级绿色社区125个。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财政性科技经费投入3325万元,创建成为省级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和科普示范区。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累计24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家,累计84家;新增浙江省自主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3家;新增各级专利示范企业9家,累计70家。积极开展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家、省级农业企业研发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3家,全区现有各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总数达101家。列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60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900万元,其中国家创新基金3项、省级新产品试制计划13项、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产学研合作共签订技术合同25个,合同成交金额2700多万元。新组建企业科协6家,创建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个、温州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个、浙江省科普示范社区2个、温州市科普示范社区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