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创业活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8967个,实现非农就业6895人。帮助成功创业654人,带动就业5860人,开业贷款担保112笔430.7万元。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693人,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52户,完成公益性岗位政府托底安置2.28万人,对认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16名全部推荐上岗。至年末,全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9567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9604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消费支出19818元,增长7.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121元,增长12.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11元,增长12.3%。平均每百户城区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5辆,空调194台,电脑90台,彩电180台,电冰箱100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1辆,空调165台,电脑55台,彩电173台,电冰箱99台。至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7.23亿元,比年初增加109.52亿元,增长11.7%。 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竣工新建居住区配套公建设施48.56万平方米;拆除旧住宅建筑面积46.6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2724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120.46万平方米。全年新开工市属保障性住房266万平方米,区属保障性住房88万平方米,筹措公共租赁房10.96万平方米。至年末,廉租住房受益家庭2780户,其中年内新增295户;经济适用住房购房家庭1432户。居民住房成套率99.3%。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稳步推进。至年末,全区共办理镇保转城保3.39万人;外来人员综保转城保19.87万人。新农保参保人员0.55万人,养老人员1.39万人。新农保养老人员月平均养老金483元,其中参保养老人员月养老金554元,老年农民月养老金370元。落实新征用地人员社会保障0.5万人,落实历年遗留问题人员社会保障43人。区征地养老人员的月生活费标准由765元提高到865元。至年末,全区居民医保参保人数13.43万人;市民帮困参保人数1.74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15万人。 养老服务持续发展。至年末,有养老机构36家,床位7676张,收养人数4090人。其中社会投资开办的21家,床位3871张。有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13家,助老服务社14家,为1.16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扶贫帮困有序推进。全年投入社会救助资金2.22亿元,有25245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有117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年内安置残疾人就业229人,为627名重残无业人员提供机构和居家养护服务。14所阳光家园吸纳618名残疾人参加劳动就业、康复培训,219名农村残疾人享受“新农保”政策。率先在全市建立公办的宝山区自闭症康复训练中心,25名自闭症儿童享受专业及个性化的康复服务。至年末,有101家福利企业,从业人员5691人,其中残疾人1899人。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年区级环境保护总投入22.68亿元,对九大领域共218个项目实施推进。顾村镇、庙行镇启动生态镇创建工作,完成4个村的生态村创建。组织各类检查3384户次,立案处理119家单位,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11家。完成各类污染源环境监测1093户次,对12户严重超标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全年关停并转企业57户。全区区控工业企业废水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14个,COD减排160.3吨、NH3-N减排12.32吨;废气主要污染物减排项目10个,SO2减排614.56吨、NOx减排96.66吨。东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4.2%。 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年内完成潘泾一期、荻泾四期等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区域骨干河道治理率达到70%;完成吴淞工业园区南部9公里污水管网和北部五镇11.6公里二级管网敷设,完成107家企事业单位污水纳管及153.7万平方米小区的污水纳管工作,城镇污水纳管率达到85%;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328户,累计1.15万户,实现了农业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全覆盖。新建绿地面积24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上年的42%提高到42.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上年的22平方米提高到22.2平方米。滨江绿带一期、生态专项、罗泾港区沿海防护林等绿化项目竣工。 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全年生产安全死亡事故13起,比上年下降38.1%,死亡13人;道路交通事故156起,下降17.0%,造成103人死亡,财产损失84.65万元;火灾事故727起,增长20.4%,造成3人死亡,财产损失732.52万元。 说明: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