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德城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3-03 德州市德城区统计局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93亿元,增长18.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2.14亿元,增长18.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89.3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51亿元,增长19.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26%。市场规模化程度继续提高,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单位数达到112家,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7亿元,增长19.0%。

城乡市场全面繁荣。全区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到87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13处,物流企业达170家,总部经济260家,实现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242亿元,增长10%。

非公有经济主体地位继续增强。非公有经济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亿元,增长18.3%,市场份额达54.93%,是市场繁荣活跃的支柱力量。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42.76亿元,增长18.4%,市场份额为46.5%,有力地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六、对外经贸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8564万美元,增长35.0%。其中,出口23830万美元,增长29.7%;进口4734万美元,增长70.0%;实际利用外资1204万美元,增长18.8%,顺利完成全年任务目标。新签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31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823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20.5%;累计输出劳务人数760人,增长6.6%。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七、财政、金融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5.97亿元,增长31.9%,地方财政收入6.61亿元,增长40.3%,人均财政收入也大幅度增加,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748元,同比增加501元,增长40.2%,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实现税收收入5.82亿元,增长35.4%,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全区财政支出9.51亿元,增长14.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3.0%;教育支出增长17.3%;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68.9%;环境保护支出

增长86.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1.9%,重点支出得到优先保障。

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52.99亿元,比年初增加77.73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51.04亿元,比年初增加25.43亿元,同比增长11.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37.18亿元,比年初增加49.39亿元,同比增长17.2%。

八、科技、教育、卫生、文体

科技成果创新发展。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项,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专利申请量832项,增长27.4%,专利授权量778项,增长63.8%,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市首位。以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先进区为载体,不断扶持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力促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7.01%,比上年同期提高2.83个百分点,保持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率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区优先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新建、改造胜利街小学、陈公小学等5所学校,彻底解决了农村中小学冬季取暖问题;城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学质量继续居全市前列,被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拥有普通中等学校10处,在校生14530人,专任教师916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生7419人,专任教师126人;小学37处,在校生35872人,专任教师1453人;注册幼儿园37处,在园儿童7606人。全区初等教育普及程度显着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和中学毕业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继续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加快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新农合筹资标准、城镇医保覆盖率不断提高,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49家,其中:医院2家,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各1家。拥有医疗床位70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45人,其中医生836人。医疗服务水平日益提高。

文体事业全面发展。大力加强设施建设,启动文体中心建设,健全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广泛开展社区文化节、全民健身节等活动,努力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在第22届省运会上,荣获1项冠军、3项季军。

九、城乡建设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实施10大类、35项城建工程。深入推进陈公、胜利街等城中村和旧宅改造,汽车站片区、解放大道两侧等区域实现无震荡拆迁。建设滨德高速连接线、实华北路等路段,完成广川大道南延、新河路畅通等配套工程。稳妥推进合村建区,启动建设并建点20处,“三店模式”在全市推广。深入开展“创卫”工作,成立区、镇街、社区三级城市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城管长效

机制,告别了城区旱厕、无序马路市场、环境脏乱差和食用不卫生食品“四个历史”,一次性通过国家暗访,锤炼形成了德城“创卫精神”。

十、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10.48元,增长10.9%;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628.18元,增长14.4%。其中,食品支出3804.32元,增长7.2%;衣着支出1461.04元,增长13.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85.00元,增长17.1%;交通和通讯支出1634.12元,增长64.3%;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593.12元,下降7.6%;居住支出1405.88元,增长40.1%;医疗保健支出582.95元,下降0.7%;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361.14元,增长3.2%。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72%,下降2.2个百分点。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87平方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99.03元,比上年增加776.31元,增长13.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16.54元,增长3.8%。其中,食品支出997.3元,增长3.7%;衣着支出194.71元,增长6.3%;居住支出427.46元,增长1.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69.23元,增长4.7%;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462.33元,增长4.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83.58元,增长1.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4.42元,增长5.0%;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27.51元,增长2.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63%。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94平方米,农民生活继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