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禹城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姜异康书记“五个新”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积极作为、务实求进,稳中求胜、好中求快,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事业整体推进,社会保持安全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据初步核算,全市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0.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1.73亿元,增长19.2%;其中工业63.69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45.64亿元,增长11.8%。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为16.7:50.9:32.4。与200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7137元,比去年增加388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0%。 民营经济稳步增长。围绕高新区二次创业、企业做大做强、部门职能发挥、乡镇财政增长,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民营经济日益活跃,发展活力更加增强。年末,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9342户,吸纳从业人员4.66万人,注册资金23.36亿元。民营经济营业收入399.38亿元,同比增长20.1%。民营经济上交税金4.70亿元,同比增长12.35%,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3.1%。私营企业户数达851户,从业人员2.79万人,注册资金21.42亿元;私营企业营业收入289.92亿元,上交税金2.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3.6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坚持“稳粮、重牧、扩菜、兴林”,突出抓好“一大一小,一林一菜,一水一路”,加快推进农业生态化、产业化、标准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效、群众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7.49亿元,同比增长4.03%。其中农业总产值24.56亿元,林业总产值1.16亿元,牧业总产值18.05亿元,渔业总产值1.39亿元。 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1853公顷。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21243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92043公顷,粮食总产量70.35万吨,单产509.5公斤/亩。棉花播种面积15491公顷,总产22635吨。蔬菜瓜类面积分别达到11323公顷、2020公顷,总产量分别为88.23万吨、14.64万吨。全市水果总产量达10396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以基地小区为载体,着力培育生猪、肉牛、奶牛、肉鸡、肉羊、蛋鸭六大生产基地,逐渐形成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并向深加工延伸,畜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实现粮食转化、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5.06万千瓦,其中: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6.04万千瓦,排灌动力机械19.93万千瓦;拖拉机24619台。农村用电量10018万千瓦时,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3.90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959吨。全市通电话的农户数9.41万户,村村通汽车、通电话。全市机电排灌面积达43.67千公顷;配套机电井10722眼,增长5.43%;有效灌溉面积45.08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38.90千公顷。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46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31.9%。 三、工业 工业生产总量扩张,效益显着,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实施工业发展“新特优”工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中突破生物产业和机械装备两大支柱产业,提升产业实力,增强产业聚集度和核心竞争力,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效益显着,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1家,工业群体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29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4.75%;累计完成增加值75.79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01.50亿元,实现利税36.02亿元,利润总额18.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8%、14.64%、20.79%和16.61%。产成品存货40586万元,增长56.98%,应收帐款净额4.02亿元,减少133.72%,生产销售衔接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2.4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35%,比上年提高1.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9.54亿千瓦时,下降10.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全市各级整合一切力量,全力突破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实施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99个,累计完成投资92.95亿元,同比增长27.5%。规模以上投资项目中服务业项目77个(其中3千万以上项目29个),完成投资额26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达28.0%。通裕风电、城市煤气、民用核电辅机、城市花园酒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人工湿地和人民公园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较快。 五、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至年末,全市境内公路(含村村通公路)里程达2613公里,全部晴雨通车。其中:高速公路53.26公里,国道21.3公里,省道63.7公里,县道125.5公里,村道2148公里。公路(含村村通公路)里程中可绿化里程2168.9公里,其中已绿化2054.9公里,占94.7%。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730.56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68164万吨公里,分别较去年增长21.1%和17.5%;公路客运量596.6万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8672.5万人公里,分别较去年增长19.9%和22.8%。 邮电通信业发展势头强劲,增长迅速。至年末,全市邮电局(所)数达19处,邮政业务总量达1741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数达7.11万户,电信业务总量达14222万元。移动电话用户数达27.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88万户。 六国内贸易与对外经贸合作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采取各种措施,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在增加规模、集约发展、扩大辐射、塑造品牌上下功夫,积极发展物流、中介、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中心,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流通规范有序。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8.0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108个,商品销售总额达26.97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