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市上下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继续坚持“兴农强工、做大城镇、扩充总量、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努力克服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保增长、惠民生、促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全市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工业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总量的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6.95亿元,增长12.7%,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24%,拉动经济增长1.6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增长20.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91%,拉动经济增长5.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2.25亿元,增长1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85%,拉动经济增长5.82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11年,全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打造中国“两都”,突出发展旱作农业、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全市农业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52.89亿元,增长5.5%。 科技抗旱能力显着提高。2011年,全市共播种各类农作物845.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2.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23.57万吨,较上年增加3.51万吨。粮食作物中,夏粮134.77万亩,秋粮527.38万亩。经济作物183.41万亩。夏秋比为19.4:79.6,粮经比为78.3:21.7。全市基本形成了高寒区以马铃薯、中药材、蚕豆为主,川水区以蔬菜、各种间套带模式和设施农业为主,干旱区以马铃薯、全膜玉米、各种特色小杂粮为主的区域化种植格局,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全市马铃薯种植323.45万亩,产量60.64万吨。建立马铃薯标准化基地242.3万亩,全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达到35万吨。中药材种植108.91万亩,增加7.84万亩,建立GAP标准化基地44.72万亩,种子种苗基地4.15万亩。蔬菜种植35.63万亩,增加2.22万亩,建立蔬菜标准化基地25.4万亩。2011年新认定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全市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累计达到41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 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着。全市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272万亩,其中黑膜全覆盖双垄沟膜马铃薯42.85万亩,黑色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1813.3公斤,建立高产万亩示范片13个、面积33.3万亩,其中马铃薯12.0万亩、玉米21.3万亩。 设施农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全市筹措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设资金6108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212座(727.2亩)。新建塑料大棚8855.2亩。 畜牧业较快发展。积极加大基础母畜扩群、青贮氨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等关键环节力度,全市畜草产业保持了较快发展。全市大牲畜存栏58.17万头,猪存栏86.18万头,羊存栏83.83万只,鸡存栏318.49万只;全年猪出栏90.01万头,羊出栏38.09万只,鸡出栏253.79万只。全市肉类总产量8.27万吨,禽蛋产量9554.7吨,牛奶产量4970吨。实现畜牧业增加值12.65亿元,增长5.1%。 三、工业、建筑业和公路运输业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全市认真贯彻“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3.21亿元,增长21.7%,增速比上年加快7.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89%,拉动经济增长3.5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24亿元,增长25.1%,增速比上年加快7.4个百分点。全市完成轻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增长39.8%;完成重工业增加值11.02亿元,增长23.1%,增速同比加快2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2011年,纸制品和水泥成倍增长,全市纸制品和水泥完成产量分别为164.73万吨和3.4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1倍和4.31倍。中成药、小型拖拉机、小麦粉和发电量大幅度增长,完成产量分别为1453.4吨、4589台、4万吨和8.31亿千瓦小时,分别增长95.3%、54%、49.4%和47%。 建筑业稳定发展。2011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47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59亿元,同比增长19.1%。 公路运输日益兴旺。2011年,全市共完成道路运输客运量4566万人次,同比增长21.73%,旅客周转量22171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9.28%;完成货运量2551万吨,同比增长24.31%,货物周转量545923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9.35%。强制检审验车辆21103台次,同比增长11.84%,其中客运车辆4522台次,货运车辆16571台次,其中一级车14735辆,二级车4688辆,三级车辆1680,对318辆不达标车辆强行退出了运输市场;全年办理道路运输行政许可事项1428件;举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培训班17期,为4138名从业人员核发了《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其中:普通驾驶员3867名、危货驾驶员142名、乘务员55名、汽车维修工74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多次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和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全市实施项目87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97个,分别增加239个和19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83个,增加49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81.66亿元,增长55.8%。完成城镇投资236.26亿元,增长54.4%,农村投资45.4亿元,增长63.8%。 五、贸易、消费和非公有制经济 对外贸易呈现下降态势。2011年,全市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128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06%。其中,出口完成848万美元,增长26.57%。进口完成437万美元,下降37.39%。农产品进出口完成913万美元,下降8.05%。 消费市场日趋繁荣。全面落实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全市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达到398个,销售家电下乡产品16.8万台,销售额3.14亿元,补贴资金3140万元。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52亿元,增长19%。全市完成批发业、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分别为60.85亿元和72.07亿元,分别增长37.9%和36.5%,完成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为2.4亿元和7.5亿元,分别增长33.4%和35.3%。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6.5万户,累计注册资本130.8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736户,注册资本(金)44.49亿元;私营企业2994户,注册资本(金)61.43亿元;个体工商户59276户,注册资本(金)16.69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043户,注册资本(金)8.28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