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高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4-28 宜春市高安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市科技事业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科研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全市共申请专利110项,授权73项,申请量在全省排第6位,授权量在全省排第4位。全市开发省级重点新产品21个,完成省级科技成果鉴定6项,完成宜春市级成果鉴定9项,获宜春市科技进步奖3项。特别是江西维尔宝食品生物有限公司研发的“婴儿配方奶粉专用粉末油脂”,江西上游有限公司与江西师大联合开发的“藤本中药材丝瓜活体汁液与皂甙制取”获宜春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致远环保技术公司开发的“辊道窑及喷雾干燥塔除尘脱硫系统”获宜春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全市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先后建成农家书屋241家,设立村级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296家,基本形成市、乡、村文化共享资源网络。全市现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154家,综合文化站22个。全年文化单位为各乡镇送去文艺演出237场。“高安采茶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新增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四项(土城斗牛、高安字门拳、高安腐竹制作技艺、上湖灯彩)。华林古造纸作坊遗址、新街贾氏宗祠成功申报为“国保单位”。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药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升,重大疾病防治有序有力。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88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专科疾病防治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村卫生室783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2056张;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3913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22人。各类诊所62个,卫生技术人员122人。医疗网点覆盖全市,诊疗水平进一步提高。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体育有了新发展,全年共组织了迎新春“祥符杯”杯乒乓球比赛、“瓷都国际杯”高安市乒乓球公开赛、2011年庆“六一”第五届少儿乒乓球比赛、2011年全市太极拳健身气功比赛等6次赛事和活动。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参加江西省第五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我市代表团获团体总分一等奖、优秀组织奖。2011年我市少儿体校队员代表高安中学参加全省体传校田径比赛获江西省体传校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江西省中学生运动会团体第四名。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为835606人,总户数302476户。其中农业人口635001人,非农业人口200605人。人口出生率为13.15‰,死亡率为6.08‰,自然增长率为7.06‰。计划生育的宣传、基础建设、技术服务等工作有新的成效和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7528元,增长9.4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50元,增长18.5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5215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1.05%。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3250元,比上年增长14.63%。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全市各项民生工程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医保积极推进,实现全面覆盖,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共登记参保人员38.51万人,参保率达80.8%。全市有“五保”人员4440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有18126个城市低保对象已经实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全年完成保障性住房投资额9136万元,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1774套、13.31万平方米。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目前申报国家级生态村是八景镇西南村,申报省级生态镇是相城镇、伍桥镇,申报省级生态村是华林风景区的富楼村和柏树村,相关工作正在顺利开展。环境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2011年,共接到各种群众环境投诉97件,其中省转办4件,宜春市转办9件,处理率100%。全面完成了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加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拆除违规新(扩)建养猪场349家,有效遏制了乱建乱养生猪和养殖污染不断加重的状况;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市饮用水水质状况为III类标准。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所列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国家统计局方法制度规定,从2011年起,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起点为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为5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