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高安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高安市统计局 (2012年4月20日)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战略,以推进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积极实施各项民生工程,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加快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6.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7%,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5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95亿元,增长2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8.93亿元,增长10.9%。三次产业比重由21.4:49.0:29.6调整到19.4:52.0:28.6。工业经济支柱进一步增强,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2%。全市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达到16453元,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4588元人民币)折算为2547美元。 城乡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2011年,全社会从业人员4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7.8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0.7万人,第三产业14.2万人。全市完成职业培训62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130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3023,城镇登记失业率1.2%。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5.542亿元,增长39.23%,实现了三年翻番。2011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92亿元,增长41.67%。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1.39%,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92.89%,为宜春市最高。全市税收贡献过亿元的行业有五个,一是建材工业实现税收2.99亿元,同比增长35.97%;二是商业及饮食服务业1.69亿元,同比增长42.43%;三是交通运输业1.99亿元,同比增长51.09%;四是房地产行业1.49亿元,同比增长7.74%。五是建筑安装业2.03亿元,同比增长136.62%。 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主导产业对资源依存度较高,节能减排的压力依然较大。农业稳产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有待挖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仍不多,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城市面貌不够美,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消费后劲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二、农业 农村生产稳定发展。2011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3.43亿元,同比增长9.89%。其中小农业实现产值21.45亿元,同比增长0.52%;林业实现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2.94%;畜牧业实现产值26.33亿元,同比增长18.71%;渔业实现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14.04%。在大农业中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畜牧业占农业比重达到49.28%,比上年提高3.66个百分点。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年粮食作物播面159.8万亩,比上年增加3176亩,增长0.19%。全市粮食作物总产量达到70.21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年生猪出栏141.97万头,同比增长3.72%;牛出栏13.11万头,同比增长1.19%;家禽出笼570.78万羽,同比增长6.56%;肉类总产量14.14万吨,同比增长3.1%。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产业化主体不断壮大。全市有农业产业化企业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宜春市龙头企业23家。二是品牌创建不断加强。到2011年底,全市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江西省名牌产品5个,江西省着名商标2个,农产品注册商标近100个,高安腐竹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观楼腐竹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三是以基地作示范推动农业产业化。到2011年底,全市因地制宜先后建设了杨圩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城低碳农业示范区、鸡公岭富硒农业示范区、上湖特色蔬菜示范区、汪家有机稻米示范区、石脑农产品加工贸易区、华林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七个农业示范区,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起到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2011年,全市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各类涉农补贴4.1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2011年底,全市农机机械总动力达到125.41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934台,小型拖拉机25060台,排灌动力机械60256台,联合收割机650台,实现水稻机耕作业面积72000公顷,机收作业面积57330公顷,水稻耕、播(插)、收三项综合机械化程度达68%以上。 农业农村建设有效推进。2011年全市共改造高标准农田11.3万亩。全面完成9座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00亩。全面实施小农水重点项目,新增灌溉面积7.87万亩,解决农村3.17万人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完成了117个新农村试点建设工作,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市。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量迅速扩张。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82.54亿元,同比增长44.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250.68亿元,同比增长50.35%。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6.03亿元,同比增长29.5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5.34%上升到2011年的48.42%,提高了3.08个百分点。亿元产值企业迅速增多,到2011年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有66家,其中超10亿元的一家,超5亿元的企业7家。 工业支柱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发展园区聚集功能开始显现,形成了以商招商的良好局面。天孚光电、盛唐光电、瑞新能源等一批高科技光电企业落户工业城,五福、伟鹏、瑞阳等8个陶瓷商标获省着名商标称号。工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增强,逐步形成七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实现产值(规模以上部分)完成税收(含规下)情况见下表: 2011年工业支柱产业共实现工业产值200.4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96%;实现税收43080元,占财政总收入的27.72%,超过四分之一。 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为374.8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47.71亿元,同比增长52.61%;实现利税31.77亿元,同比增长82.44%;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9.13%,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提升。 工业园区迅速发展。2011年,工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167个,其中在建4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2433265万元,同比增长56.67%;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413411万元,同比增长55.17%;实现利税303312万元,同比增长81.57%;园区从业人员平均人数3354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