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冷水江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科学发展。全市拥有省道60公里、县乡村道442公里。公交公司全年完成营运里程1900万公里,客运量3600万人次。道路运输审验车辆3078台,审验率达78%,完成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任务3200台次。 邮电通信业平稳发展。201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20689万元,增长5.5%;年末互联网电信宽带用户达21272户。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79925万元,增长14.7%,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6137万元,增长20.7%;上划中央收入81696万元,增长9.6%,上划省级收入11392万元,增长10.7%。一般预算支出187679万元,增长1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2819万元,教育支出26007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195万元,环境保护支出4416万元。财政总支出215212万元,增长19.1%。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9963万元,较年初增加125057万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620478万元,较年初增加52227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731608万元,较年初增加138252万元。其中短期贷款326239万元,较年初增加130401万元;中长期贷款358275万元,比年初增加62615万元。贷存比为69%,成功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保费收入14032万元,同比增长10.5%,各项赔款与给付支出3419万元,同比增长63.1%。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能力提升。2011年,“葛根”项目获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实现娄底零的突破。申报省级项目8个,立项2个。申报娄底市科技项目5个,立项5个。受理本市科技计划项目42项。申报专利109项,其中授权42项。连续两届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考核。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1项,娄底科技局成果鉴定3项,成功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2.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全市共有幼儿园56所,在园幼儿10791人;小学55所,在校学生28822人;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19965人;中等职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7358人。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第九次被评为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全国先进单位,教育综合考核位居娄底市第一名。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2011年,市文工团惠民送戏下乡演出83场,市电影公司下乡免费放映电影1816场,建成111家农家书屋。有文化馆1个,组织文艺活动11次,办培训班8次;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4万册。成功申报3家省级问物保护单位,《梅山傩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广电事业蒸蒸日上。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台12个,12个乡镇全部输送有线信号,数字电视用户发展到5万户,能收看的基本标清电视节目68套。市电视台一年来播发各类新闻3000多条,专题近百部,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采用各达11篇。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各医疗机构共接诊301061人次,住院17707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群众门诊看病费用下降38.6%。疾病防治工作有条不紊,建立城乡居民卫生档案23.45万份,降氟改灶5348户,无偿献血3336人次。妇幼保健工作一年一台阶,孕产妇住院分娩6185人,住院率99.95%。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拥有体育馆1座,组织运动员参加高级别赛事7次,羽毛球队获省常年赛女子双打第二名,男子双打第八名,男子单打第四名,为历年最好成绩。举重队获省常年赛1金5银3铜。太极拳队参加首届湖南武术节获团体一等奖1个,个人单项奖8项。农科村篮球队省“强民杯”农民篮球比赛第一名。举办群众体育活动8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十、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 2011年,全市年末总人口367236人,总户数147223户,其中农业人口179136人,非农业人口174676人。年末常住人口328578人,城镇常住人口249207人,城镇化率75.84%,人口出生率15.24‰,人口自然增长率8‰。 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到201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83%,生态环境进一步向好。 环境保护明显加强。全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削减438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1550吨,氨氮243吨,氮氧化物2508吨,铅35.94吨,5项指标均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给我市的减排任务。 环境基础监测任务扎实完成,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球溪、郭家桥2个省控断面分别符合Ⅱ类、Ⅲ类水质标准。征收排污费首次突破千万元,达1050万元。对锡矿山地区进行继续环境整治,拆除非法炉、落后炉50台(套),拆除反弹手工作坊100余处。实现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8.3%。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52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15元,增长17.0%。 居民消费有所提高。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176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09元,增长23.1%。 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2011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795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59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663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4243人,征缴基金11796万元;失业保险新增参保3534人,征缴基金569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新增扩面23000人,征缴基金165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13298人,征缴基金6810万元;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征缴基金7173万元,实现了全覆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征缴基金2928万元,实现了全民化。从2011年7月1日开始,发放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从2011年11月28日开始,发放60周岁以上城镇居民养老金每人每月60元。 至2011年底止,我市在册城市低保对象7543户,共17443人,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150元提高到180元;农村低保对象5678户10998人,月人均补助由原来的65元提高到101元。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分散供养的年标准由去年的1365元提高到1980元,集中供养的由去年的2800元提高到3600元,做好了民生保障工作。 附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