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古浪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全县经济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县委实施“四大战略”、培育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要求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四五四”发展思路、县委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着力在项目和招商引资、工业经济、扶贫开发、城乡融合、特色农业、生态建设、财政税收、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速,国民经济持续在快车道稳步运行,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国民经济着力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显着成效。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412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78462万元,增长5.31%;第二产业121943万元,增长14.5%;第三产业83724万元,增长12.41%。 全县一、二、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9.5:40.9:29.6调整为27.6:42.9:29.5,第一产业降低了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低了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11年,全县上下以节水增收为核心,着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谋划争取各类支农项目,加大财政投入和支农信贷投放力度,扶持培育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旱作农业为主的优势增收产业。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新建设施农业18149亩,推广旱作农业28.48万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1.7万亩,建成梯田11050亩。实施了9个整村推进项目和2个连片开发项目及十八里堡乡铁柜山村整体搬迁工程,建成高标准新农村示范点12个。生态移民既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水利骨干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区农业产业、生态移民、村镇建设、田间配套及乡村道路建设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为1406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3%。其中:种植业95373万元,增长13.1%;畜牧业38474万元,增长18.38%;林果业2971万元,增长69.1%;农林牧服务业3824万元,增长7.11%;全县农村社会实现增加值78462万元,增长5.31%。其中:种植业50044万元,增长4.09%;畜牧业26145万元,增长7.77%;林果业1279万元,增长7.26%;农林牧服务业928万元,增长3.39%。 种植业:全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90.99万亩,比上年实际下降0.2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66.43万亩,比上年减少4.16万亩,下降5.89%;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7.47万亩,比上年增加3.22万亩,增长22.65%。青饲料及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为7.08万亩,比上年增加0.45万亩,增长6.8%。粮经饲三元结构稳定为73.01:19.2:7.79。全县粮食总产量17.16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长4.25%;油料1.79万吨,比上年增加0.76万吨,增长73.79%。 畜牧业:年末各类牲畜存栏75.9万头(只、匹),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大牲畜存栏7.46万头(匹),增长1.91%;牛存栏4.67万头,增长5.18%;羊存栏50.12万只,增长3.4%;猪存栏18.32万头只,下降3.68%。 全县全年畜牧业生产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18.38%、54.85%、88.2%;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6、7.8、1.3个百分点。 全县全年共完成肉类产量1.81万吨,比上年增长16.42%。其中:出栏菜牛1.61万头,产牛肉1720吨;出栏菜羊24.37万只,产羊肉4.85吨;出栏菜猪12.56万头,产猪肉11914吨。牛奶产量706吨,增长18.46%;绵羊毛产量809.25吨,增长19.31%。 林业:2011年,全县争取实施了“三北”四期、生态公益林管护、天然林保护、生态功能区建设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严格落实草原封禁补奖政策和生态保护“四禁”规定,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共造林5.6万亩,比上年增长3.32%;零星植树249.6万株,增长1.1%;生态经济林3.6万亩,累计完成封沙封山育林面积8.5万亩;通道绿化331公里,退耕还林补植补造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14.9%。 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3.45%。其中:联合收获机56台,机动脱粒机1016台,饲草料加工机械1.07万台,拖拉机2.2万台,农用运输车2.1万台。农机配套机具4.2万台,其中:播种机1万台,旋耕机1.1万台,深松犁0.2万台,收割机0.4万台,脱粒机0.4万台,镇压、耙地机0.6万台,其他农机具0.5万台。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7068吨,增长5.79%。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2.17万亩,与上年持平。水平梯田7.11万亩,增长18.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2011年,全县深入实施“强工富农”战略,围绕建园区、引项目、强服务、扩规模、增效益,狠抓工业项目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了工业经济扩张提升。园区1.9亿元信贷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地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祁连山集团年产400万吨干法水泥、鑫淼公司年产60万吨电石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海纳塑业年产10万吨管材生产线、伊僖堂年产1万吨手工挂面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为工业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奠定了基础。全县全部工业实现产值318940万元,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16774万元,增长23.0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产值102166万元,增长28.6%。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1014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2071万元,增长4.3%;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8943万元,增长21.3%。 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经营状况: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804万元,比上年增长5.06%;实现利润总额4435万,下降55.69%;利税总额9737万元,下降37.29%;资产总计达73870万元,下降4.31%。 全县全年用电量22561万度,比上年增长7.31%;水泥22.08万吨,增长20.66%;电石17.26万吨,增长9.67%;卫生纸1.2万吨,下降7.18%;石灰氮1万吨,增长11.05%;双氰铵2416吨,增长8.1%;铁合金2.6万吨,增长18.97%;面粉17.6万吨,下降9.28%;白酒1396吨,增长19.42%;麦芽2.5万吨,下降7.3%。 建筑业:全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929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其中:有资质建筑企业全年增加值20372万元,增长28.4%。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11年,县委、县政府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努力把国家和省市的支持政策转化为具体的项目和投资,深层次开展招商引资,实现借势借力发展。全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6276万元,比上年增长67.64%。按地域分:城镇投资307868万元,增长68.91%;房地产投资15488万元,增长80.09%;农村非农户投资12920万元,增长32.85%。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278678万元,增长161.91%;设备及工器具购置34105万元,下降6.86%;其他费用51918万元,增长2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