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汶川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20 阿坝州汶川县统计局

六、国内贸易及旅游

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068万元,增长22.1%。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4035.6万元,增长43.0%;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4241.2万元,增长7.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791.2万元,增长4.0%。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农村市场快速发展。受新农村建设及家电下乡政策的拉动,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稳步发展。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4830万元,增长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2238万元,增长82.1%。

旅游业。以精品景观、精美村寨、精致农庄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旅游业由短程过境地向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转变,仅用三年时间,成功创建覆盖70%以上乡村的三江生态、水磨古镇、映秀5·12纪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4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实验区,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77140万元,增长186.6%。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66.1万人次,增长157.3%。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坚持大开放、大合作,采取“依托资源引资金、依托服务引项目”的方式,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定点招商,借助广交会、厦洽会、西博会等平台,加强与广东、成都、香港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建立与对口援建省市的长期合作机制,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成效显着。2011年西博会期间,我县签约订招商引资协议2个,实际到位国内外资金6.9亿元。完成外贸出口2200万美元。

八、财税、金融

财政收支。2011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跃上3亿台阶,达到3.01亿元,增长53.2%。其中税收收入2.29亿元,增长64.7%,比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快11.5个百分点,占其比重76.1%,比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增值税5048万元,增长3.8%,营业税8351万元,增长24.7%,企业所得税2959万元,增长271.7%,个人所得税775万元,增长400.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21989万元,下降60.3%。其中,教育支出17650万元,增长59.2%;医疗卫生支出6860万元,增长50.5%;科学技术支出468万元,增长75.9%;农林水事务支出28441万元,增长5.1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757万元。

完成国税税收收入50039万元,同比增长12.8%;地税税收收入39595万元,同比增长105.3%。

金融。贷款有效供给,储蓄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26亿元,新增贷款3.87亿元,增长21.1%,其中:短期贷款2.02亿元,中长期贷款19.73亿元。在灾后重建资金减少的影响下各项存款余额略有下降,存款余额为74.84亿元,下降15.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89亿元,新增存款2.24亿元,增长12.0%。

九、教育、卫生

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整合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布局结构明显优化。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大力实施藏区“9+3”职业教育,接收牧区735名“双语”初中学生入学。年末,有大专院校1所,有专任教师409人,在校生7096人,招生2328人,毕业2073人;有小学校15所,专任教师671人,在校生4959人;初级中学3所,专任教师240人,在校生4235人;高中3所,专任教师352人,在校生2866人;幼儿园5所,专任教师93人,在园幼儿152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7人,在校生7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初中升学率72%,高中升学率82.7%。

卫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23个县、乡卫生机构和107所村卫生站建设,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县中医院与水磨卫生院优化整合,民族医药事业进一步发展。以“全民健康”为目标,建立了移动诊疗中心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县域医疗服务共享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疾病预防、卫生执法、医政监管、妇幼保健工作,启动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就医环境、健康意识显着提高。卫生事业快速发展,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年末拥有医院、卫生院16个,实有床位数394张,卫生技术人员34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104人,卫生防疫人员24人。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8.08‰,比上年下降4.12个千分点;婴儿死亡率7.18‰,比上年下降3.92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19%,比上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十、人口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1085人。其中,男性52566人,女性48519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6335人,农业人口64750人。

年末常住人口100547人,城镇人口39716人。城镇化率39.5%。全年出生人口903人,人口出生率9.27‰;死亡人口382人,死亡率3.92‰;人口自然增长率5.35‰,比上年提高0.66个千分点。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5元,比上年增收2665元,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1.5个百分点。家庭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分别为13702元、4149元、197元、1868元,分别增长13.5%、35.5%、36.8%、5.4%。人均消费支出10921元,增长13.8%。其中,食品支出4785元,衣着支出1338元,居住类支出998元,家庭设备用品支出1225元,医疗保健支出504元,交通通讯支出1293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96元,其它商品和服务支出18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3.8%,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收入水平迈上新台阶,突破5千元大关,达到5152元,比上年增收1087元,增长26.7%,比上年同期增速加快4.8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2538元,增加1265元,增长99.4%;家庭经营纯收入1755元,增加665元,增长61.1%;财产性纯收入125元,减少40元,下降24.3%;转移性纯收入734元,减少804元,下降52.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59元,增长30.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1%,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年末社会从业人员6.27万人,其中:城镇2.5万人,乡村3.77万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13966人,其中,国有单位9122人,集体单位140人,其他经济单位4704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7097万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41252元,增加6539元,增长18.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67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