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泰顺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4624万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518万元,增长16.4%;人身险保费收入7106万元,增长0.1%。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5148万元,增长4.9%。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3251万元,增长12.6%;人身险赔付支出1897万元,下降6.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县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全年招生649人,在校生1882人,毕业生669人。普通中学15所,普通高中招生2126人,在校生6259人,毕业生1960人;初中招生3118人,在校生9732人,毕业生3422人。初中入学率为99.99%,巩固率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段的比例为96.22%,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小学40所,招生3368人,在校生19494人,毕业生3333人。小学毕业生升学比例为100%。义务教育入学率99.99%,巩固率100%,完成率98%。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22人,在校生22人,“三残”适龄儿童入学率80%。幼儿园66所,在园幼儿11547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1.6%。 全年共组织实施上级科技项目32项,争取项目经费425.5万元;县本级科技计划项目48项,下达项目经费460万元。全年专利申请100件,专利授权量75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现零的突破;被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5家、市级科技型创新企业3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3%、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3%。全县有线电视用户数5.51万户。完成县文化馆、图书馆主体工程建设,雅阳、三魁等乡镇综合文化站主体工程竣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节,进一步弘扬泰顺廊桥文化;举办了纪念建党90周年“党在我心中”经典歌曲合唱比赛演出、“辉煌90年”广场大型文艺晚会等文艺活动。全年送戏下乡巡回演出216场,送电影下乡放映2576场次,行政村覆盖率达100%。 年末共有卫生机构183个(含卫生室、医务室),其中医院、卫生院39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71张,卫生技术人员843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83人,注册护士287人。全县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个。“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9.05%,产妇住院分娩比率达到99.97%,孕产妇死亡率0/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4‰和6.48‰。 全年举办了“中国·乌岩岭”温州之巅山地竞速赛等全县性及以上的体育比赛15项次。在全县建成135个健身苑(点)、25个篮球场、2条健身路径。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6.6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22万人,女性人口17.4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和47.6%。全年出生人口4744人,出生率为12.99‰;死亡人口1932人,死亡率为5.26‰;全年净增人口3359人,自然增长率为7.73‰。 据对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9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22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和20.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963元,比上年增长26.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84元,增长28.9%。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6.5%,比上年下降5.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0%,比上年下降5.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56.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9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发生积极变化。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县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参保25690人,新增参保3288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8775人,新增88人;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443人,新增219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22769人,新增722人;工伤保险参保20974人,新增1276人;生育保险参保5762人,新增781人;失业保险参保10687人,新增307人。全县60周岁及以上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享受率达到100%。 新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县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86万人,参合率达到94%,筹资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340元。统筹区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补偿比例提高到80%,最高封顶线提高到10万/人/年。完成参合农民第三轮健康体检,体检率达到61.2%以上。 社会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县纳入低保范围8429户14138人。全年列支低障金及物价补贴3086.08万元。城镇居民月人均补差214元,农村居民月人均补差134.8元。全年医疗救助惠及1115户1131人,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417.54万元。新建仕阳中心敬老院,扩建筱村中心敬老院。实现“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8.1%。县慈善总会共募集善资706.08万元(其中定向捐款618.53万元)。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4590对,离婚838对。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全年水资源量为18.89万立方米,完成造林面积129亩,森林覆盖率为76.7%。全年组织义务植树人数21.3万人次,植树65万株。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全年申报创建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2个、市级生态村44个。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加强。开展珊溪水库污染防治和修复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关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水质总体良好。初步统计,2011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比上年削减19.2%、3.71%、3.01%和3.46%。 全年全县共发生各类事故61起,死亡16人,受伤59人,直接经济损失141万元,事故四项指标同比“三降一平”,分别为事故起数下降4.1%、受伤人数下降7.8%、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5%、死亡人数与上年同期持平。 注: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资料来源: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事劳动社保局,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数据来自县水利局、农业局,新农村、农房和下山移民建设数据来自县农办、规划建设局,外贸进出口数据来自县经贸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县交通局,旅游(农家乐)数据来自县旅游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县人民银行,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项目、专利数量数据来自县科技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广电台,文化活动数据来自县文广新局,卫生、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县卫生局,体育数据来自县体育局,社会服务、低保和五保救济数据来自县民政局,生态建设数据来自县环保局,植树造林数据自县林业局,社会安全数据来自安监局,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保险业数据来自市保监会,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