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2-04-10 衡阳市常宁市统计局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5.38亿元,增长14.6%。完成货物周转量17.22亿吨公里,增长24.8%;完成客运周转量16.11亿人公里,增长17.6%。衡桂高速公路年内可实现通车。S214线车田至腊园段建设标准高,已竣工投入使用。改造完成通乡公路45公里、通村公路92公里。

全市邮电业务收入18252万元,增长13.2%,其中电信业务收入5139万元,增长9.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36万户,增长5.6%。移动电话用户30.1万户,增长14.6%。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7.7万户,增长12.9%。

八、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创新高。全市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大关,达到10.13亿元,增长26.3%。一般预算收入6.71亿元,增长20.8%,地方财政收入6.71亿元,增长20.7%。一般预算支出22.69亿元,增长18.3%,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55亿元,增长26.3%。

信贷投入较快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9.46亿元,增长21%。其中,单位存款18.6亿元,增长22.8%;居民储蓄存款90.21亿元,增长22.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8.18亿元,增长12.5%。其中,短期贷款为22.74亿元,增长24.6%;中长期贷款15.2亿元,增长16.4%。珠江村镇银行、华融湘江银行、东亿小额贷款公司相继开业。乡镇金融网点实现全覆盖。

九、教育、文化和卫生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教育质量进入衡阳市第一方阵。新增小学学位1100个、中学学位400个,城区大班额化解成效显着。常宁职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年末全区拥有学校209所,其中:普通高中6所、初级中学33所、民办特色学校3所、民办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幼儿园30所、公办小学129所。全市幼儿园在园幼儿达1.18万人,增长22.8%。小学在校学生8.06万人,增长4.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9.4%。初中在校学生3.12万人,增长2.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8%,巩固率98.8%。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09万人,增长11.2%。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6791人,增长4.9%。其中学前教育专任教师250人,普通中学专任教师3276人,小学专任教师3265人。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公共文化体系日趋完善。我市宣传系统共有7个正科级单位: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文联、常宁报社、网管办、新华书店(省管单位),下辖1个副科级单位:文物局,6个正股级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电影公司、电广网络公司、农村宽带网络中心,27个乡镇文化站,27个乡镇广播站,共有930人。我市现有1个国有陈列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3个,图书馆共有藏书109584册。已上报有关部门同意兴建乡镇文化站舍22个,已建成13个,农家书屋129个,平均每年配送书籍1600多种,音像130多种,总价值达300多万元。同时组建了文艺演出小分队,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均出演180场以上,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274场。全市有电视台1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8%,提高1.2个百分点;市广播电视局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架通主干光缆600多公里,电缆网络总长2000多公里,有线电视用户6万户,增长8%。

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在中央新闻媒体发稿30余篇,省级媒体100余篇,网络媒体上稿369篇。新闻稿件《群众裁判开评镇干部》引起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关注并得其批示;电视纪录片《印山纪事》被评为湖南广播电视一等奖。

文化产业项目已初具规模。全市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1个,民间演出团体77个,文物和艺术品业5个,艺术培训业12个,休闲娱乐业(KTV、舞厅健身会所等)76个,网吧、游戏室163个。全市共计产业投入9360万元,年均产业收入72840万元,从业人数6658人,实现总利润2698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卫生技术人员529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449人,注册护士1047人。医院、卫生院床位2450张。拥有乡镇卫生院22个,床位数860张,卫生技术人员1485人。村级卫生室655个,民办门诊部(所)43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不断进步,卫生应急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

十、城市建设

城市突出宜居品位更高。按照“一座城、两条河、三个环、四个湖、七纵八横”的思路塑造城市,城市亮点增多,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近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4.64%。实施城市重点项目21个,投入资金3.32亿元。编制完成教育黄线、邮政报刊亭、商业网点等3个专项规划及27个重点项目控制性详规。

城区新区开发成效明显。南三环招商成功,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宜水新城、青阳新区、东一环、南门湖等十大城市重点项目全力推进,宜水风光带、雨污分流工程、仙岭垃圾处理场建设进展顺利。旧城改造加快推进。劳动北路、南正街、解放南路改造完工,劳动路、新园路、松瓦路完成路灯安装,宜阳垃圾中转站加快建设。管道燃气工程投入试运行。

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开展“城市管理年”活动,宣传规劝、清洗保洁得到加强,强力推进渣土撒漏、交通秩序、市场经营秩序等专项整治,拆除街道违规搭棚400余处,拆除非法设置的报刊亭38个,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开展房地产开发秩序集中整治,对33个开发项目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明显规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展平稳。据市计生委统计,2011年全年出生人口10067人,减少1012人,出生率11.0‰;死亡人口4105人,死亡率4.5‰;人口自然增长率6.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0:91.8。计生工作以人为本。设立市级“生育关怀”基金10万元,2011年发放5万元,共帮扶了56个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由市、乡两级财政共挤出资金53.75万元,为17916个家庭办理了计划生育系列保险。全市新增奖扶对象260人,退出34人,共1455人享受奖励政策,发放扶助金104.76万元;新增特扶对象23人,退出2人,共164人享受奖励政策,发放特别扶助金18.89万元。把手术并发症对象的治疗费用纳入新农合、医保报销范围,在2010年鉴定通过66人的基础上,新增对象32人,2011年发放特别扶助金11.88万元。

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24元,增长14.1%,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528元,增长12.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9%,上升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193元,增长18.2%,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支出6878元,增长41.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0%,下降2.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