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常宁市统计局 2012年3月1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按照加速迈进全省经济十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落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国家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局之年精彩辉煌。 一、综合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机,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97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9.57亿元,同比增长19.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69亿元,同比增长13.9%。一、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9%、59.4%、34.7%,分别拉动全市GDP增长0.8、8.4、4.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呈优势。全市三次产业比为20.5:45.4:34.1。与上年相比,一、三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5个和1.1个百分点,二产业占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8%,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近几年来,我市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11年,部分行业在衡阳市七县市排名并不靠前的情况下,因较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增速位列全市第三名。 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市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建设合计投入财政资金8.2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6.4%。新增城镇就业人员8374人、下岗失业人员安排再就业5565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00人。“常宁保安”入选“全省十佳劳务品牌”,2011年培训保安1021人,上岗就业率100%。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84元,比上年增加46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68元,比上年增加18元。解决农村5.2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所。129家农家书屋全部竣工。新增廉租住房1536套,支持农村危房改造921户。504套公租房全部开工,水口山工矿棚户区改造启动主体工程建设。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21亿元,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19.68亿元,增长0.1%;林业产值5.76亿元,增长22%;牧业产值28.76亿元,增长4.6%;渔业产值2.86亿元,增长5.1%。粮食播种面积102.53万亩,增长1.0%。粮食总产40.12万吨,增产1.07万吨。生猪出栏116.07万头,减少2.61万头。家禽出笼1653万羽,增加30万羽。油茶垦复完成6.2万亩,新造油茶林3.1万亩,茶油产量达到4380吨。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收购烟叶6.2万担,连续三年完成烟叶生产收购任务。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5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5家。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全年农村用电量1.54亿千瓦时,增长2.1%。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000万元。小农水重点县项目通过省考核验收。生猪规模养殖小区、油茶林示范基地、退耕还林项目竣工。中低产粮田改造完成前期工程。三塘、渣洲土地治理项目完工。洋泉水库集中供水工程已经省发改委批复并完成勘察设计。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70%的工程量。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工业实现产值325.12亿元,增长68.0%。在规模工业中,轻工业产值27.57亿元,增长57.6%;重工业产值297.55亿元,增长69.0%。规模工业的六大重点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产值122.45亿元,增长53.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84.36亿元,增长66.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产值6.52亿元,增长105.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值18.27亿元,增长9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值13.98亿元,增长68.0%。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3家,比上年增加10家。 产品产量快速增长。规模工业实现产销率99.7%。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其中:原煤产量84.6万吨,增长33.5%;发电量1.51亿千瓦时,增长36.81%;水泥42.8万吨,增长28.6%;十种有色金属17.99万吨,增长5.8%。 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93.7%,提高6.2个百分点。全年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324.7亿元,增长68.7%;利税19.79亿元,增长113.1%;利润3.37亿元,增长103.0%。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9.88亿元,增长19.2%;全市建筑业增加值3.84亿元,增长1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0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71亿元,增长35.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5.06亿元,增长38%。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22.84亿元,增长40.8%。 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02亿元,增长42.1%。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9.26亿元,增长66.7%;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4.7%。其中,采掘业投资1.31亿元,制造业投资19.84亿元。 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3.62亿元,增长35.7%,增速上升1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0.9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9.8%,因房地产调控大势,购房处观望状态。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社会消费保持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72亿元,增长18.0%。分地域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38.6亿元,增长18.7%;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12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0.78亿元,增长17.8%;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94亿元,增长19.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0.97亿元,增长2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零售额0.42亿元,增长27.3% 物价水平总体回落。全年物价涨幅呈现前高后低态势,物价上涨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4.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上涨8.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0.8%。分类别看,全年食品价格上涨9.2%;烟酒及用品上涨1.4%;衣着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4.0%;交通和通信上涨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2.7%;居住上涨6.8%。 六、招商引资和旅游 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着。引进内外资项目50个,引进资金25.3亿元,增长23.1%。其中,承接产业转移项目24个,投资总额15.73亿元。6家台资企业落户,台资工业小区建设启动。 旅游业加快发展。全市旅游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战略,以“景区提质、扩大招商、做旺人气”为目标,突出抓好旅游项目建设、资源开发、行业监管等一系列工作,进一步打造“山水天堂,印章王国、魅力瑶寨”的常宁旅游品牌。2011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亿元,增长33%;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增长12.5%。年末全市共有等级旅游区(点)3个。入选全国最具影响力的100个文化旅游县(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