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2-04-10 衡阳市常宁市统计局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49所,其中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3所,初级中学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小学226所。普通中学招生1.38万人,其中高中3966人,初中10140人,在校4.05万人,其中高中9854人,初中30605人,毕业1.26万人,其中高中3058人,初中9547人。小学招生1.28万人,在校7.74万人,毕业1.07万人。全市各类学校有专任教师6475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837人,小学专任教师3638人。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2.4%,2010年高考在参考人数比去年锐减1300多人的情况下,本二及以上上线人数再次突破1000人大关,在衡阳市整体排名有上升。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25.88亿元,增长49.1%。获省级高新技术项目2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6项;扶持高新技术项目2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27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总藏书量12.13万册,总流通人次为9.21万人次。有线电视用户3.6万户,其中农村用户1.2万户,城市用户2.4万户,数字电视用户2.4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44%,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22%。

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卫生机构2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6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个。卫生机构病床数2181张。卫生技术人员363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24人,注册护士994人。农民参合率达到99.31%,新农合实行门诊统筹,报销比例提高到71.3%。

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样。群体工作广泛开展,全年共举办了“常宁市宜水风光带形象展示暨首届端午龙舟邀请赛”、第十届俱乐部男子篮球赛、“人大杯”乒乓球比赛、常宁市老年人运动会。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组队参加湖南省大众运动会,获得4金3银5铜;组队参加衡阳市乒乓球比赛,荣获3金1银;组队参加湖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荣获1金2银1铜。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工作扎实推进,城区免费公交有序运行。

全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面积2.85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185.4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6%,森林覆盖率达到92.1%。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市审批新、扩、改建项目28个,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率100%。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改善环境质量。全市主要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合格率86.7%,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9.78%,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97.55%;烟尘排放达标率98.59%;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加强了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年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9起,其中立案查处19起,案件审结率达80%,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

安全生产事故总体下降。2010年,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4.1152;工矿商贸企业10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为3.3069;亿元GDP事故死亡率为0.1858;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2.7083。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对全市100户城镇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7元,增长12.9%,其中人均工资收入9161元,增长14.2%。人均消费性支出11445元,增长12.3%。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555元,增长8.1%;人均衣着支出1582元,增长15.6%;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806元,增长9.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395元,增长7.2%;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51元,增长9.1%;人均居住支出983元,增长13.0%;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483元,增长13.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2.7%。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据对全市100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增收773元,增长12.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4726元,增收782元,增长19.8%;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804元,增收113元,增长6.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31元,增长11.9%。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892元,增长9.3%;人均衣着支出489元,增长15.8%;人均家庭设备用品支出485元,增长22.8%;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65元,增长12.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85元,增长17.7%;人均居住支出516元,增长12.4%;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545元,增长7.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5%。

“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8%,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7.0个百分点。

社会救助事业不断完善。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18万人,城市“低保”资金支出2422万元;农村“低保”人员3.3万人,农村“低保”资金支出2156万元;供养“五保户”资金支出893万元;自然灾害救助支出880万元;医疗救助支出5246万元。社会福利支出157万元。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年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046人,增长14.2%;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047人,增长5.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471人,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1568人,增长1..3%;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0306人,增长30.3%;生育保险参保人数37529人,增长3.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5337人,增长2.7%;成功争取并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近40万农民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拨付农村养老保险金1345万元,对81522名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发放了养老保险金。

注: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常宁统计年鉴—2010》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及相关指标数据分别在《常宁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和《常宁统计年鉴—2011》上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