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常宁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04-10 衡阳市常宁市统计局

2010年,市委、市政府面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不利局面,结合我市实际,准确研判国内外复杂形势,积极应对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实绩远超预期,为全市“十一五”规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为“十二五”实现科学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40.13亿元,同比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1.4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33亿元,增长21.1%;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34亿元,增长12.1%。一、二、三产业比重22:42.8:3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62.4%和32.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8、9.1和4.6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95.31亿元,增长16.3%,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3.2%提高到66.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6%。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4:41.8:32.8调整变化为2010年的22.0:42.8:35.2,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4个百分点。

物价指数持续攀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3.8%,其中城市上涨3.9%、农村上涨3.8%,涨幅分别较2009年扩大2.2、1.5和2.8个百分点。调查统计的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全面上涨的格局,其中涨幅较大的是食品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7.7%、5.6%。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5%。

为民办实事深入落实。全面完成了省、市提出的35件实事。县乡村公路建设、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改扩建乡镇敬老院、城镇廉租住房的建设和农村新能源建设等项目出色完成,切实履行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型工业化效果不够明显;财政收支矛盾和压力加大;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解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多;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全面落实“三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2.19亿元,增长4.3%。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18.21亿元,增长2.2%;林业完成产值3.62亿元,增长10.0%;牧业完成产值26.68亿元,增长4.9%;渔业完成产值2.69亿元,增长4.9%;服务业完成产值0.99亿元,增长15.9%。

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7.11万公顷,增长1.1%。其中,大豆0.33万公顷,增长1.4%;稻谷6.02万公顷,与去年比略有减少;玉米0.14万公顷,增长96.3%。油料作物1.31万公顷,增长4.6%;蔬菜0.69万公顷,增长2.1%;烟叶0.11万公顷,减少17.3%。

主要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产量40.21万吨,减产0.94万吨,减少2.3%。其中,稻谷36.38万吨,减少1.4%;大豆0.82万吨,增长2.9%,玉米0.74万吨,增长96.8%;高粱0.18万吨,增长0.11%;薯类1.61万吨,增长1.9%。油料产量2.24万吨,增长5.6%;烟叶产量0.24万吨,蔬菜产量(含菜用瓜)23.63万吨,增长3.1%;水果产量6.22万吨,增长2.2%。

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24.46万头,增长5.5%;牛出栏1.93万头,增长12.2%;羊出栏7.52万只,增长16.0%;出售和自宰家禽1622.5万只,增长10.0%。全年肉类总产量11.63万吨,增长6.5%。其中,猪肉产量8.94万吨,增长5.5%;牛、羊肉产量0.34万吨,增长14.0%;禽肉产量2.34万吨,增长9.7%。禽蛋产量3.59万吨,增长10.4%。年末生猪存栏65.01万头,比年初增长0.6%,牛存栏2.97万头,比年初增长3.2%。全年水产养殖面积5730公顷,水产品产量2.56万吨。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0.2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0.25万公顷。木材产量1.18万立方米,竹材产量18.7万根。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4.37万千瓦,增长12.0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13亿元,增长21.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113户,实现增加值52.81亿元,增长24.5%。优势产业继续成为支撑工业快速发展的支柱。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7.99亿元,增长21.4%。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33.95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3%,增长25.8%。其中,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12.6%,占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2.3%,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6.1%,拉动增长21.1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30.8%;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1亿元,增长61.8%;建材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18亿元,增长74.5%。

在规模以上工业重点监测的21种工业产品中,有15种产品生产增长,6种产品生产下降。主要产品有:原煤63831吨,增长12.9%;硫铁矿石(折含硫35%)130865吨,增长25.6%;硫酸243337吨,增长2.5%;发电量11084万千瓦小时,增长26.7%;氮肥17380吨,增长21.4%;化学农药45092吨,增长358.4%;水泥33.34万吨,增长27.1%;十种有色金属17.23万吨,下降0.5%;铅85909吨,下降10.5%;锌78173吨,增长9.9%;锡8282吨,增长38.2%;采矿设备1468吨,增长5.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向好态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26.5%比上年提高36.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4.87亿元,增长45.8%;产成品存货4.0亿元,下降14.6%;实现利税总额4.11亿元,增长110.6%;实现利润总额1.87亿元,增长814.9%;亏损企业亏损额0.34亿元,下降67%,亏损面为0.97%,四大支柱行业中,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最多,增速最快,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7亿元,增长62.4%。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2011亿元,增长14.4%。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1个,工程结算收入54.2亿元,下降13.1%;实现利税总额2.8亿元,下降0.34%。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万平方米,下降14.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3.29万平方米,下降41.4%。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0%,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8.5%提高到2010年的4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4.7%提高到6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年均20.2%的高增长,比“十五”时期提高5.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建材、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四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各类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一区三园一廊”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布局合理、主业明确、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